暢遊紐約大學週邊景點!紐約最時尚精品區、最具影響力戲劇殿堂都在這!
曼哈頓街道棋盤式的規則到了格林威治村完全被自動忽略,似乎就像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一樣,不拘小節,瀟灑浪漫。1831年紐約大學(NYU)創立,大批學子為這裡帶來青春活力,同時也由於房租便宜,許多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1916年達達主義的創始者杜象(Marcel Duchamp)率領一群藝術家登上華盛頓廣場的拱門,宣稱「華盛頓廣場取得自由、獨立,成為新波希米亞的國度」,從此開啟了格林威治充滿藝術、多元文化的新紀元。自此,格林威治便引領美國藝文風潮,至今影響力猶未止歇。
開拓美國藝術新視野
20世紀初,美國藝術仍以歐洲馬首是瞻,當時葛楚惠特尼(Gertrude Vanderbilt Whitney)這位兼具勇氣與前瞻眼光的女士,成立了以獎勵美國新進藝術家為宗旨的惠特尼工作室藝廊,許多日後引領風騷的美國藝術家,都曾受其資助。
1931年惠特尼女士捐出自己的200件收藏成立這間博物館,與大都會美術館不同的是,這裡不以收藏成名畫家的作品為職志,而是培養有潛力的新人,肯定美國本土藝術家。
也因此許多知名的美國藝術家都指名捐贈作品給惠特尼博物館,例如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與賈士伯瓊斯、塗鴉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還有擅長描繪孤寂與抑鬱的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等,不但豐富了惠特尼的永久館藏,也奠定它的領導地位。
精神延續至今,兩年一度的「惠特尼雙年展」更成為美國藝術界的盛事,得獎者通常為新人,其作品也常能準確預測未來的藝術潮流。
2015年,博物館由上東城搬到了肉品包裝區,新建築由曾設計巴黎龐畢度中心與柏林波茨坦廣場的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操刀,這座造型新穎、帶有濃濃「倫佐味」的新館,不但有紐約最大的無柱式展覽空間、挑高明亮的採光,還有3層階梯狀的樓頂天台,讓人們能在室外休憩、賞景,彷彿把哈德遜河畔的街景也當成現代藝術展示。
博物館展廳共有5個樓層,展出館藏與主題定期輪換,另外還有一層教育中心、實驗劇場與圖書館,可見得惠特尼不只是間美術館,更擔負起教育的功能。
從前賣肉品,現在賣精品
肉品包裝區早期發展於19世紀中葉,當時是一片排屋林立的廉價住宅區,後來因為甘斯渥特堡(Fort Gansevoort)成為哈德遜河鐵路的貨場,使得鄰近區域開始發展成重工業區,一度聚集著鑄鐵、木材、大理石工廠等。到了1900年代,這裡更湧入多達250間屠宰場和包裝區,使它獲得今日的名稱。
不過隨著城市發展,在蘇活區與雀兒喜都因藝廊炒翻地價後,土地開發商相中了這片在1980年代因工業蕭條而成為紅燈區的土地。於是肉品包裝區在90年代改頭換面,如今成了精品店、雅痞和年輕設計師聚集的區域。
包括Diane von Furstenberg、Christian Louboutin、Moschino、Ed Hardy、Trina Turk等品牌都進駐於此,而由出身Barney's的女鞋採購經理創立的Jeffrey,更以複合式名牌精選店在當地打響名號。此外,這裡也有多家知名餐廳與夜店,讓肉品包裝區已成為紐約最時尚的區域之一。
文藝青年的搖籃
華盛頓廣場是紐約最有波希米亞情調的角落,也是格林威治村的中心,自廣場建立後,即成為作家、藝術家的流連之地。廣場周邊即是大名鼎鼎的紐約大學校區和宿舍,因此常可見到學生在此出沒,附近聚集著咖啡館、酒館、餐廳和徹夜不眠的爵士酒吧,氣氛活潑熱鬧。此外每年春秋兩季,廣場上還會舉辦大型戶外藝術季活動。
華盛頓廣場曾經是一片沼澤,後來一度成為決鬥或絞刑示眾的地點,這些血腥的過往,自1827年正式成為公園後開始轉變。廣場上最醒目的標誌就是大理石拱門,這座拱門最初是為了紀念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宣誓就職100週年,而於1889年興建,3年後又以大理石材改建。拱門右柱上的雕像是和平時期的華盛頓,左柱上則是帶兵作戰的華盛頓。
在優雅的古堡情調中閱讀
傑佛遜市場圖書館以優雅古典的建築著稱,高聳的鐘樓曾是西村最高的地標。建築興建於1877年,曾經是棟附設牢房的法院,卻一點也嗅不出陰暗的氣息,甚至還是1880年美國建築師投票選出的美國最佳建築之一。如今位於2樓的閱覽室原本是法官審判處,1樓的兒童間前身為警察詢問室,而有著漂亮拱門的地下室則曾是拘留所,至於高聳的尖塔鐘樓,原本是為警示火災而設。
在法院時代,這裡曾審判過多件世人矚目的案子,包括名建築師Stanford White謀殺案,這個充滿名流八卦與色慾橫流的故事,曾被改拍成好萊塢電影《Girl in the Red Velvet Swing》。
1945年法院搬離後,該建築在1967年重新整修為圖書館,內部有著維多利亞時代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尤其是那迴旋梯與彩色鑲嵌玻璃,讓人彷彿走入歐洲的城堡建築裡。
重要藝文演出的核心
匯集多條道路的阿斯特廣場,前身為19世紀阿斯特歌劇院所在地,以曾當上美國首富的John Jacob Astor命名,即使該劇院今日早已消失無蹤,此區依舊扮演著重要藝文演出的核心。
像是知名的「藍人秀」(Blue Man Group)和以日常用品打擊出美妙節奏的「Stomp」等,都位於不遠處。廣場上斜立著一個名為「Alamo」的立方體雕塑,這件藝術作品出自美國抽象藝術家Tony Rosenthal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知名學府庫柏學院(The Cooper Union)的校區就位於廣場旁,由發明蒸汽火車頭的傳奇人物彼得庫柏(Peter Cooper)創立於1859年,其傑出校友包括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赫爾斯(Russell Hulse)等,就連愛迪生也曾在此旁聽。
該校以建築和工程學著稱,除了那棟古色古香的紅色校舍外,2009年還在庫柏廣場旁落成了造型前衛的新學術大樓,讓人眼睛一亮。
紐約最具影響力的戲劇殿堂
位於阿斯特廣場附近的公共劇院,是紐約最具影響力的戲劇殿堂,看到外牆寫著「圖書館」可千萬不要懷疑,因為這裡在1854年落成時,真的是阿斯特圖書館。
1967年,莎士比亞節的創始人帕普(Joseph Popp)說服政府,將這裡改設為劇院,曾經風靡一時的音樂劇《毛髮》(Hair)、《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等,都是在此舉行首演。不過,公共劇院主要還是以非商業性質的戲劇表演為主,目的在傳達藝文界對於社會及政治現象的批評,劇碼內容較為前衛。公共劇院目前已被列為國家地標性建築,不得拆除或改建。
東村最熱鬧的街道
雖名為廣場,實際卻是條街道,也就是第8街,而其名稱其實來自兩個路口外的聖馬克教堂(St. Mark's Church in-the-Bowery)。這裡因為曾經聚集大量無政府主義者、塗鴉藝術家和藝文界人士,使得聖馬克廣場洋溢著自由、反叛的氣氛,在歷史上一直扮演反傳統的象徵角色。
聖馬克旅館(St Mark's Hotel)曾穿梭著重量級的爵士樂手、小野洋子和其他偶發藝術(fluxus)工作者在今日門牌4號的「大橋劇院」(Bridge Theater)中擦出火花、安迪沃荷把他打造的夜店當成多媒體藝術「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的展示櫃、嬉皮領袖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就住在30號的地下室……不過隨著時代改變,這條昔日林立諸多指標商店和刺青店的街道,卻因越來越多湧入此區的亞洲餐廳而吹起熄燈號,今日的聖馬克廣場反而比較像是一條美食街。
同性戀解放運動發源地
這裡是全球首樁同性戀抗議事件的發生地!石牆酒吧(Stonewall Inn)是家有許多同性戀者光顧的酒吧,1969年6月28日凌晨,因有人不滿警方在檢查酒類許可時,對同性戀者的不平等待遇,而與警方發生衝突與對峙。隨著聚集的同性戀者愈來愈多,他們長期受到警方霸凌的憤怒也瞬間爆發,於是有人開始朝警方丟擲酒瓶與石塊,引發了所謂的「石牆騷動事件」。
這事件被視為全球同性戀人士爭取權益的濫觴,所以每年6月會在此舉行大遊行以玆紀念。現在石牆酒吧原址已經變成服飾店,旁邊的53號則依照原貌重新開了間石牆酒吧。至於酒吧對面的克里斯多福公園(Christopher Park)裡,也以兩對同性戀雕像作為對此事件的紀念。
│未成年請勿飲酒│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access 搭乘地鐵A、C、E線至14 St站,或地鐵L線至8 Ave站,步行約8分鐘。
add 99 Gansevoort St, New York, NY 10014, United States
tel 212- 570-3600
time 10:30~18:00(週四~週六至22:00),休日:週二。
price 成人$25,長者$18,18歲以下免費。週五19:00之後門票隨意。
web whitney.org
note 每日皆有數場不同主題的免費導覽。
肉品包裝區
access 搭乘地鐵A、C、E線至14 St站,或地鐵L線至8 Ave站,步行約5分鐘。
add W. 14th St、10th Ave、Gansevoort St與Hudson St之間的區域
華盛頓廣場公園
access 搭乘地鐵A、B、C、D、E、F、M線至W 4 St-Washington Sq站,步行約3分鐘。
add Waverly Pl、W. 4th St與Macdougal St合圍的區域
傑佛遜市場圖書館
access 搭乘地鐵A、B、C、D、E、F、M線至W 4 St-Washington Sq站,步行約5分鐘;或地鐵1、2、3號線至14 St站,步行約7分鐘。
add 425 Ave of the Americas (6th Ave), New York, NY 10011, United States
tel 212-243-4334
time 週一、三10:00~20:00,週二、四11:00~18:00,週五、六10:00~17:00,休日:週日。
web www.nypl.org/locations/jefferson-market
阿斯特廣場
access 搭乘地鐵6號線至Astor Pl站,或地鐵N、R線至8 St-NYU站,出站即達
add Broadway與3rd Ave之間,靠近E. 8th St
公共劇院
access 搭乘地鐵6號線至Astor Pl站,步行約2分鐘;或地鐵N、R線至8 St-NYU站,步行約3分鐘。
add 425 Lafayette Street(at Astor Place), New York, NY 10003, United States
tel 212-539-8500
time 票務中心:週一至週六10:00~19:00,週日12:00~18:00。售票窗口:每日14:00起。
price 票價視表演而異
web www.publictheater.org
聖馬克廣場
access 搭乘地鐵6號線至Astor Pl站,步行約2分鐘;或地鐵N、R線至8 St-NYU站,步行約4分鐘。
add 3rd Ave與Ave A之間的E. 8th St
石牆酒吧舊址
access 搭乘地鐵1號線至Christopher St-Sheridan Sq站,步行約1分鐘。
add 51-53 Christopher St, New York, NY 10014, United States
一篇了解曼哈頓下城街區特色,感受紐約大蘋果哲學
今日所稱的曼哈頓下城,一般指的是14街以南的範圍,從南端的金融區與砲台公園,到北邊的格林威治村。下城的其他區域還包括著名的蘇活區、中國城、小義大利、諾利塔與格林威治村等,這些擁有各自鮮明性格的街區,將紐約的大蘋果哲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們的文化特色是由不同族群與不同背景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發展而來,不做作跟風而能引領潮流,自然而然卻又韻味無窮。
黑幫故事雖已矣,美食慶典今尚存
1930年代時這一代98%的居民均為義大利裔,而且黑手黨的足跡縱橫全紐約,不過當1972年,黑手黨教父Joe Gallo在Umberto's Clam House餐廳被射殺後,梟雄的傳奇年代隨之終結。
小義大利的精華集中在Mulberry St上隨處可見綠白紅三色國旗,以及熱情音樂飄揚的義式料理餐廳,洋溢濃厚的歐風情調。打從1926年起每年9月中旬,來自南義大利的移民皆會在這條街上舉行為期10天的慶典,以榮耀拿坡里的守護者聖吉那歐(San Genmaro),期間可以吃到道地的義大利小吃!
西方世界最大的華埠之一
紐約第一批中國移民是1870年來美協助修築橫貫鐵路的工人,當時受限於排華法令,禁止其家人前來會合,因此此區又被稱為「單身社會」。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前,美國放寬中國移民條件,移民來的中國人才日益增加,連帶使中國城的範圍越來越大,甚至佔據原本義大利人的地盤。
Mott Street是中國城的精華地帶,每逢週末便人山人海,道路兩旁是各式南北貨鋪、中式古玩店和美食餐廳。在Park Row和Bowery Street路口的且林廣場 (Chatham Square)上,有座金勞牌坊和一尊林則徐雕像,不遠處還有座孔夫子廣場,是中國城的地標之一。
下城新興的時髦街區
諾利塔之名來自「小義大利區北部」(North of Little Italy)的縮寫,因為與俄裔小說家納博可夫的成名作《蘿麗塔》(Lolita)諧音,因此成了該區的名稱。
從1998年開始,這個區域陸續引進精品店、咖啡館、酒吧等時髦店家,過去陳舊髒亂的街道開始出現明亮乾淨的落地窗,新銳設計師的潮流服飾映著橘黃色的燈光正式登陸,極簡風格的現代主義、頹廢怪異的後現代藝術慢慢驅離了原有的落後荒涼,現今的諾利塔儼然已逐漸演變成為另一個蘇活區。
前衛的時尚購物街區
蘇活之名來自「休士頓街以南」 (South of Houston Street)的縮寫,如今成為自由、藝術、前衛的代名詞。然而40多年前,每當紐約人提起此區,彷彿說到西部蠻荒之地,遍布的廢棄倉庫被他們稱之為「百畝地獄」。後來因為便宜的租金和內部寬敞的建築,吸引大量藝術家湧入,讓蘇活區鹹魚翻身。
不過近年來節節高漲的房租,卻也逼退了藝術家和藝廊老闆,迫使他們轉入雀兒喜和布魯克林,如今這處彈丸之地,反而成為精品店與跨國服飾的天下,其中又以聚集平價時尚連鎖店的百老匯大道為界,以東多為個性小店,以西則為精品旗艦店。
至於翠貝卡則是「Canal Street以下三角地帶」(Triangle Below Canal)的簡稱,目前正迅速由食品批發商的角色,搖身一變成為混合畫室、藝廊和高雅餐廳的高級住宅區。此區的電影產業也相當發達,影星勞勃狄尼諾設立的「翠貝卡電影中心」從2002年起每年舉行「翠貝卡電影節」,因而也有「東城好萊塢」的美名。
紐約最文藝的區域
曼哈頓街道棋盤式的規則到了格林威治村完全被自動忽略,似乎就像在這裡生活的人們一樣,不拘小節、瀟灑浪漫。格林威治村以百老匯大道為界,西邊稱為西村,東邊為東村。該區原是片沼澤地,人口不多,1822年紐約爆發黃熱病,使得這個較不受影響的區域,因許多人暫避於此而慢慢發展起來,也因此格林威治村的道路錯綜複雜,迥異於紐約其它地區。
1831年紐約大學(NYU)創立,大批學子為這裡帶來青春活力,同時也由於房租便宜,許多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1916年達達主義的創始者杜象(Marcel Duchamp)率領一批藝術家登上華盛頓廣場的拱門,宣稱「華盛頓廣場取得自由、獨立,成為新波希米亞的國度」,從此開啟了格林威治充滿藝術、多元文化的新紀元。自此,格林威治便引領美國藝文風潮,至今影響力猶未止歇。
走在街頭,你彷彿仍能聽到傑克凱魯亞克與尼爾卡薩迪一邊朗讀詩篇一邊計劃旅行,彷彿仍能看到年輕的巴布迪倫與穿著長袍的艾倫金絲堡在四處溜躂;吉米罕醉克斯彈著迷幻的solo、安迪沃荷拍著實驗性的鏡頭、盧瑞德唱著頹廢灑脫的歌……格林威治造就多少文人軼事,在那個年代,墨水有如這裡的血液,琴弦有如這裡的神經,即使時至21世紀,商業化早已染指這塊區域,但那藝文的空氣總不是那麼容易消散的。
小義大利
access 搭乘地鐵J、N、Q、R、W、Z、6號線至Canal St站。
中國城
access 搭乘6、J、N、Q、R、Z線地鐵在Canal Street站下車,後步行約6~10分鐘可達。
諾利塔
access 搭乘6線在Spring St站下車,或搭乘N、R號線在Prince St站下車,或搭乘J、Z線在Bowery站下車,或搭乘B、D、F、M線地鐵在B'way-Lafayette St站下車,後步行約4~8分鐘可達。
蘇活區
add 蘇活區大致上北起W. Houston St,南迄Canal St,西自6th Ave,東至Lafayette St。
翠貝卡
add 翠貝卡大致上北起Canal St,南迄Vesey St,西自West St,東至Broadway。
格林威治村
add 14th St與Houston St之間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