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走讀烏來泰雅歷史──桶后溪越嶺古道
桶后越嶺古道,為烏來三大古道之一,從烏來孝義通往宜蘭礁溪。昔日是泰雅先民的獵徑,後經日人伐木植林,靜謐的原始林逐漸改變樣貌。沿著潺潺溪澗穿越蒼鬱林木,攀上銀白芒草翻騰的山巔,最終抵達桶后溪源頭,這一趟旅程,彷彿翻閱著泰雅的歷史。

抵達交界的鞍部 kori-jubar,這裡也是越嶺道的最高點。視野驟然開闊,眼前的景色讓我想起多年前踏上的羅馬縱走,有著同樣遼闊無垠的芒草原,在風中翻湧如浪,銀白芒花層層起伏,隨風輕舞,天地寥廓,遠山靜默,令人心曠神怡。

傳說中,泰雅族的 Squliq 群(賽考利克語群)起源於北港溪上一塊巨石 Pinsbkan,他們從這片祖靈庇佑的發祥地出發,在壯闊山林間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翻越高聳的雪山山脈,遷徙至大嵙崁溪(大漢溪)流域。在烏來境內的有三條古道,巴福越嶺古道(桃園巴稜至烏來福山)、哈盆越嶺古道(福山至宜蘭雙連埤)、桶后越嶺古道(烏來孝義至宜蘭礁溪),曾是當地泰雅族人狩獵與遷徙的獸徑,與聯姻與貿易的往來商徑,現今成為大眾的登山健行步道。

桶后溪,位於雪山山脈尾稜,是新北烏來與宜蘭礁溪的分界,1860年前,屈尺以上的新店溪山區仍隱秘著泰雅部落,直到日治時期,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入山踏查,並首次以人類學的學術方式,系統性的記錄原民文化,為這片幽邃山域揭開一層神秘的面紗。後因桶后溪流域擁有廣袤低海拔闊葉林,日人伐木業者,土倉家族與三井合名會社(今三井集團),相繼在此開發木業,修築自新店屈尺至宜蘭礁溪的「屈尺叭哩沙間橫斷線」,桶后越嶺古道亦由此誕生。在伐木鐵道的轟鳴聲中,阿玉(Ageku,今孝義區)極盛期一度成為千人聚居的小型林業部落,但在繁華之下,原住民部落卻被迫遷徙,遠走異鄉。
濛濛霧雨中啟程
今晨淡藍的霧霾瀰漫山谷,偶有濛濛時雨,凝望被雲靄刷淡的山巒,不禁擔憂登山的興致,不過,這條早已列入口袋名單的泰雅古道,今日終於成行,對我而言已不只是尋幽探訪,更像是循著先民的足跡,遙想百年前泰雅獵人們揹著竹筒飯翻山越嶺的景象。目前桶后越嶺管制動力車輛,所以車子駛入桶后管制哨,需憑特殊通行證放行後,才能沿小徑前進13公里後抵達烏來登山口。抵達登山口後,而碩大的筆筒樹在入口處佇立,左側靜置著一座荒廢的台電吊橋,我們整理裝備後,踏入蓊鬱的山徑。因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東北季風攜來霧雨滋養豐饒的植被,使這片土地終年潮濕,林相稠密蕨類繁茂,沙欏、鳥巢蕨、筆筒樹,嫩芽蜷曲如畫。蜿蜒的桶后溪相伴而行,潺潺水聲縈繞耳際,泥土的氣息拌入細雨中的草葉清香,與腳下踏出的濕潤噗哧聲響,形成特殊的五感體驗。在這片無網路干擾的幽靜之地,世界變得緩慢與純粹,讓人能細細品讀任何幽微瞬間,碩大的芋葉承接天穹落下的水珠,盛滿成碧綠的小水塘,當水珠溢滿再沿著莖葉緩緩滑落,融入土中回歸這片山林的循環。
穿行山林,越過歲月的軌跡
桶后溪古道曾是伐木鐵道,現在鐵軌已拆,路依舊寬廣平緩,我們一行人愜意的談笑風生,笑聲與溪水聲激起漣漪,回盪在密林間,葉隙間偶見碧波蕩漾的平潭,途經叉路口,有往大礁溪山登山口的指示牌,今天我們不走礁溪山所以繼續取直行,旁側不時有攔溪壩化作銀鍊短瀑,細緻的水霧輕輕飄散著。到了2公里處部分路段因颱風坍塌,經過修整後改為陡上的高繞路段。偶而需涉過潺潺小溪澗,青苔覆滿石面,濕滑難行,建議穿雨鞋前往,以免濘泥沾腳甚至滑倒。

前行可看到高架鐵梯往下行,越過雜草叢生的土徑後過溪,即可抵達台電舊吊橋,但橋墩已經頹圮多時無法通行,續前行拐個彎進入昔日的伐木區,又是不一樣的光景,人工柳杉林筆直綿延,此時霧氣瀰漫林間,陽光穿透枝葉,濕潤的霧氣為光打開縷縷光柱,彷彿時間在此凝結,靜謐且深遠,低矮的蕨類沿著樹根鋪展,層層疊疊,綠意盎然。走到6公里處,抵達新北宜蘭交界的鞍部(泰雅語 kori-jubar),這裡也是越嶺道的最高點,視野驟然開闊,眼前的景色讓我想起多年前拜訪的羅馬縱走,有著同樣遼闊無垠的芒草原,在風中翻湧如浪,銀白芒花層層起伏,隨風輕舞,天地寥廓,遠山靜默,令人心曠神怡。
溯源而上,尋訪台北水源
最後,我們抵達桶后溪的源頭,溪水清淺靜靜流淌著。誰能想到,這條細微的水脈將一路匯聚,化為碧波蕩漾的南勢溪,最終注入翡翠水庫,化作台北盆地的生命之泉。古道仍在卻無任何日治時期的遺構,無駁坎、也無房舍,更無人為的痕跡,僅剩台電吊橋,看來百年來的一切都已回歸大自然的懷抱。在這條越嶺古道上,時間彷彿有了形狀,幻化成蒼茫的雲霧,化作潺潺溪流,是獵人越過山巔的喘息,也是林間微風輕撫過歲月的聲音。
【建議行程】
路途總長:全程6.8公里
步行時間:約3小時
行程建議:烏來孝義部落桶后吊橋→桶后越嶺古道烏來端登山口→台電吊橋(無法通行)→烘爐地山叉路直行→越嶺鞍部→桶后溪水源地→桶后越嶺古道礁溪端登山口
桶后管制哨
add 新北市烏來區桶后林道(動力車輛需有通行證才能入內)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Kapaliwa──台東達魯瑪克部落的尋根之旅

Kapaliwa,東魯凱語的意思為真正的部落,此處曾是台東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的居所,但因百年前日本政府的移住政策,強制讓部落移居到山腳下,身為達魯瑪克一份子,希冀藉由這次的尋根返鄉之旅,找回心靈上的歸屬與認同感。

「卑南地方的高山有一個蕃社大南社,叫做 Taruma,這一族不能歸類於其他蕃族,沒有聽說過有旅行者探訪過。大南社共有3個不同大小的蕃社,會出草馘首,風俗像卑南蕃或排灣蕃,蕃社內住屋樸素,社蕃很鄭重地款待我們,住屋不像排灣蕃,有點像後山的澤利先蕃。」──《探險台灣》鳥居龍藏。

這段文字擷取於鳥居龍藏博士1898年第3次探訪原住民部落的演講紀錄,博士提及的就是 Kapaliwa,也是我第一次讀到關於 Kapaliwa 的文字敘事,當時對博士以學術角度敘述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但親臨現場卻有難以言喻的震攝感。

回達魯瑪克(Taromak)傳統領域小鬼湖前,怕族人到訪傳領會到侵擾祖靈,所以請益在部落的力元表哥,他表示我應該先要回舊部落祭拜祖靈打聲招呼,讓祖靈知曉我要回小鬼湖。
我說:「請問回舊部落 Kapaliwa 需要申請嗎?」(台灣走很多傳領都要申請)
力元表哥:「回家是不用申請的。」
頓時,內心一陣湧動,歷經30多年的自我探索,本來認為自己是飄蕩在外的浮萍,原來我是有歸屬的。
我的根,位於海拔600公尺,深居於蒼翠茂盛的山坡地中。

小河之歌,道出大南的鄉愁與悲歡歲月
「彎彎小河流就在故鄉的山裡頭,靜靜地陪我無數個春秋,帶著無限的思念,帶著濃濃的鄉愁,日復一日慢慢流到海裡頭。」──沈文程《小河之歌》

一行人坐著四輪傳動的車,一路顛頗前行,左側蜿蜒著清澈碧綠的大南溪,它不僅是滋養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更是無數回憶與鄉愁的時光之河。沈文程這首膾炙人口的《小河之歌》歌詞中濃烈的思鄉之情,與大南溪的流水共鳴,觸動著每位遊子的心弦。看似寧靜僅有幽微漣漪的溪流,曾無情地奪走不少生命,目前此處尚未完整規劃,建議不要貿然下水,更希望來此一遊的遊客,尊重這片土地不要遺留垃圾和人為痕跡。

1969年,艾爾西颱風肆虐的夜晚,一場大火吞噬了大南村。火舌不僅燒毀了族人賴以為家的住所,更無情地奪走了數十條寶貴的生命。大南村也因為音譯大難,改名成東興村。時至今日,回望舊部落的路上,仍能看到被荒煙蔓草吞沒的頹圮房舍和教堂遺址,無言地訴說著那段悲痛的歷史。

重返舊部落 Kapaliwa,開啟百年石板屋的重建之旅
經過約幾十分鐘的路程,我們終於踏上了 Kapaliwa 的土地。祖靈碑的對面曾是大南駐在所,如今卻人事已非,連遺構駁坎都消失無蹤,僅留下模糊的輪廓。拜訪 Kapaliwa 前我們會先進行祭拜祖靈的儀式,告訴祖靈後代子孫及訪客的來到,我們斟幾杯醇香的米酒、檳榔頭要對著石碑,要不然祖靈會不好意思拿取、拜3顆檳榔分別代表天地裡,再輕聲對祖靈訴說我來自哪一個家族(姓氏)、名字、來訪目的,這些細膩的舉措,不僅沒有感到神明上對下的距離感,這些禮數反而像是到親戚的家拜訪作客,既溫暖又親切。

繼續前行,眼前豁然開朗。望見在一片綠意盎然中聳峙著石板砌牆屋,門前那塊飽經風霜的百年黑灰板岩上,石板上有細緻的刻痕,這碩大的石板屋為幾年前由部落頭目率領下在 Kapaliwa 重建,山坡附近是沒有石板的,這一片片黝黑的頁岩和板岩是百年前的族人,從大南溪河谷徒手搬運到海拔600公尺的高地,當時沒有任何現代交通工具可以搬運,內心忍不住欽佩起先民的堅毅。

眼前還有被綠意爬滿的廢棄車輛,表哥苦澀地微笑道出為了重建家園所付出的犧牲,這幾輛車子載不走只好暫時棄置在這,原來這漫長而艱難的重建之路,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艱辛。當年的日本政府強制先民驅離家園遷到山腳處,如今,已超過上百年的歲月,時光荏苒,山林已用超乎想像的復原速度,將居住過的痕跡掩蓋。

上方山坡處佇立著精心修復後的石板屋,屋內留存著常見的日治啤酒瓶、深淺不一的手捏柴窯陶,彷彿還留存著先人的溫度。隔壁的鐵皮屋是部落為知名生物學博士珍古德(Jane Goodall)蓋的家屋。山丘的最高處可見一片完整的牆面,是由黑灰板岩和頁岩堆砌而成的祖靈屋,門前,各個貴族家族的石板祖靈像肅穆而立,守護著這片土地的靈魂。順著等高線往整個山稜望去,曾經繁華的石板屋聚落如今已被蒼翠掩蓋,望著這一片蓊鬱,很難想像這山坡地曾是居住過上百人的部落,那從血液深處迸發的衝擊感,讓我久久無法平靜,內心的撼動是無可言喻的。

衷心感激那些為重建 Kapaliwa 付出的人們。他們重建的不僅是石板屋和建築實體,這裡更是牽引著每一位 Taromak 族人們的心之所向。站在這裡,我感到無比欣慰與感動。

終於,我回來了,回到這片承載著祖靈們智慧與靈魂的地方。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開車走花東縱谷公路/台9線至達魯瑪克部落,因有人數管控,至 Kapaliwa 舊部落請接洽當地族人再拜訪。
路途總長:約2公里
步行時間:約2小時
Kapaliwa 舊部落
add 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
山林涉涉
族名 Amao Laliluasa,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