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英國國寶級藝術大師「威廉.透納」特展首度登台!全球史上最大規模,真跡畫展預計6月於中正紀念堂展出

2025-03-13 19:00
by TRAVELER Luxe旅人誌·editor
text TRAVELER Luxe旅人誌·editor /photo TATE
宣傳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英國最偉大的畫家,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素有「光之畫家」的美名,他擅長通過對色彩及光線的卓越掌控能力,生動捕捉大自然的動態與力量,並重新定義了何謂「風景畫」。英國民眾更票選他作為新版20英鎊紙鈔上的封面人物,充分體現了他作為英國最受尊崇畫家的巨大影響力。

宣傳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2025年適逢威廉.透納250周年誕辰,英國泰德美術館發起「Turner 250」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當中的重頭戲,也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威廉・透納全球巡迴展覽「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將繼摩納哥、上海站之後,全球第3站即將於今年6月到台灣展出,包含素描、油畫、水彩等高達80件的威廉.透納真跡畫作,完整體現他一生精采的創作歷程,堪稱今年度台灣最重量級藝術饗宴!

外觀/泰德美術館/英國
圖片版權 / ⓒTATE

從私人收藏到國家級美術館,打破傳統博物館思維的藝術機構

英國泰德美術館於1897年由利物浦糖商亨利・泰德(Henry Tate)爵士創立,早年以國家藝廊的方向發展,至今在英國已有4座美術館的規模,包括歷史最悠久的泰德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 、英國北方藝術重鎮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深耕在地文化發展的泰德聖艾夫斯美術館(Tate St Ives)、以及人氣最旺的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等。而作為英國最具代表性、參觀人數名列前茅的泰德美術館,其館藏涵蓋英國及西洋藝術史500年來的珍貴鉅作,其中尤以威廉.透納臨終捐贈的數百件油畫及上萬件水彩及素描作品最受矚目,更是世人參觀必訪的重點。近年泰德美術館更以打破年代界線的主題式策展開創新局,是全世界最具前瞻性美術館之一。

作品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全球史上最大規模,威廉.透納真跡畫展首度登台

威廉.透納在世時就創立了基金,意在幫助貧窮的藝術家,這也成為泰德美術館成立英國最著名的藝術獎「透納獎」最重要原因。在他逝世後部分畫作遺贈國家,大部分作品保存在泰德美術館,而擁有最多透納作品收藏的泰德美術館,本次將帶來80件透納的真跡畫作,以英國風景、阿爾卑斯山、威尼斯、海上風暴、海天之間、歷史故事、崇高美學等,分為7大展區,貫穿他整個創作生涯。為了凸顯透納作品的劃時代,泰德美術館另精選近30件當代藝術家作品加入展出,打造出前所未有、最大規模也是最全面的威廉.透納特展。

作品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史上最多、最完整透納作品全球巡展,台灣首見

策展人伊莉莎白.布魯克(Elizabeth Brooke)提到,泰德美術館從未一次出借數量如此龐大的透納作品,讓這些畫作與近30件頂尖當代藝術作品一同展出更是一大挑戰,並表示:「2025年適逢透納誕生250周年,讓今夏在台的展出更別具意義,其中最受矚目的展品之一《藍色瑞吉山,日出》在巡展結束後,將會回到泰德美術館封存10年,我們誠摯地邀請大家,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親眼見證威廉.透納的藝術魅力。」

作品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展覽預售票將於423日透納生日當天搶先獨家在 udn 售票網開賣,展出內容、售票資訊等,將陸續於官方網站、FBIG 公布。

作品圖/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中正紀念堂/台北
圖片版權 / ⓒTATE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place 中正紀念堂一、二展廳
date 2025/06/27~2025/10/12    
web ufl.tw/gznwm  
FB 威廉透納特展 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
IG turner_taipei2025 

延伸閱讀

靜岡工藝文化展快閃 TSUTAYA BOOKSTORE 大直 NOKE 店!9大工藝品牌來台,展現生活美學的工藝展免費開放

2025-03-07 15:00:00

台南旅宿「天下南隅」推出特展「Golden Hours:台南人的執念時刻」!集結6間台南在地店家的風格選店展覽,大受好評展期延長

2025-03-20 13:00:00

「teamLab 共創!未來園」6月即將登陸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最新展覽介紹、亮點一次看

2025-02-21 18:00:00

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幕!四大展覽主題搶先公開,4/26開館論壇9位重量級講者登場

2025-03-25 17:00:00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登台!1/18~5/11於北美館展出,見證以雕塑與攝影層層重製現實

2025-01-21 15:00
by TRAVELER Luxe旅人誌·editor
text TRAVELER Luxe旅人誌·editor /photo 各品牌
場景/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世界巡迴展登台,自118日至511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展出。展覽由攝影展覽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北美館共同製作,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德曼曾參與2002台北雙年展,本次睽違20餘年以回顧展重登北美館,匯集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場景/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德曼1964年生於慕尼黑,19871992年曾於慕尼黑藝術學院和杜塞道夫藝術學院學習,1994年復於英國倫敦金匠學院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起初,德曼僅以紙張和硬紙板為素材創作雕塑,攝影原本是他紀錄作品的工具。在拍攝過程中,他發現物件實體與相機鏡頭所呈現平面影像之間的差異,而後發展出以攝影為目的建構物體的創作方法,攝影也成為他呈現創作的主要媒材。他擅以大眾傳媒中常見的紀實影像為對象,以紙材精細地重建實物尺寸的場景,接著透過鏡頭取景拍攝出近似原影像的畫面,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最終用大尺幅攝影輸出再現。藉此,他詰問攝影為絕對客觀或真實媒介的觀念,探索現實與重現之間的距離。德曼作品曾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及藝廊展出,並在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2004)代表德國參展,更曾四度於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登場。出於對模型與建築的喜愛,德曼歷年來也與多位國際知名建築師如大衛.基帕菲特(David Chipperfield)、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以及 SANAA 建築事務所等合作,包含展覽、裝置,甚至是建築工程案。

作品圖/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 195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德曼的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重現影響西方或甚至全球局勢轉折的關鍵時刻。他的早期作品觸及他未曾親身經歷、透過圖像認識的德國歷史,如1944年希特勒險遭暗殺、被炸毀的房間(《專室》,1994);納粹所支持電影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的電影資料庫(《檔案》,1995)等。此外,德曼也重建多起世界重大新聞事件的場景,例如:唐納.川普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前召開記者會中,為證明他已交出名下企業經營權而堆疊於現場的文件 (《文件夾》,2017);美國國家安全局洩密者艾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逃亡至俄羅斯時曾落腳的飯店房間(《避難所》系列,2021);警方查獲30件失蹤數十年名畫與雕塑的威登斯坦研究中心(Wildenstein Institute)密室(《保險庫》,2012);311大地震後福島核電廠廢棄的控制室 (《控制室》,2011)等。

作品圖/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托瑪斯.德曼,《花見》,2014,UV 印刷,無紡布壁紙,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人類文化如何詮釋與再現「自然」,以及人造和自然世界的分野,一直是德曼感興趣的創作主題。他以超過27萬張紙製樹葉創造《森中空地》(2003),一幅陽光從樹冠灑落的夢幻森林場景,呈顯人們對純淨、原始自然樣貌的浪漫憧憬。《石窟》(2006)的場景由36噸的硬紙板製作而成,藝術家收集並研究數百張世界各地禮品店銷售的石窟明信片,建造出真實大小的石窟及其中經過數千年累積而成的鐘乳石,最終落於攝影的圖像便是人們集體對石窟印象的濃縮;這件是德曼作品中唯一被留存下來的模型,現陳列於米蘭 Prada 基金會。橫跨此次展間出入口牆面的壁紙攝影作品《花見》(2014)則為觀者打造沉浸式環境體驗,其中德曼用紙製作出無數的櫻花,以稍縱即逝的花期冥想生命短暫與周而復始的本質。

作品圖/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托瑪斯.德曼,《日常#22》,2014,轉染法沖印框裱,82.3 × 58.5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2008年,德曼開始把關注焦點從宏大的歷史議題轉移到生活題材上,創作「日常」系列作品。藝術家固然採取相同創作手法,先將影像轉換成紙雕再拍攝下來,不過這系列作品的影像來自他日常中偶遇、用手機拍攝的一隅即景,如丟在層架上的空優格冰淇淋杯與粉色塑料湯匙、放在水槽邊緣的肥皂塊、門縫下滿出來的信件堆,以及塞在鐵絲圍欄孔洞的咖啡外帶杯等。「日常」系列為德曼以尋常視覺元素譜寫的自述,讚頌生活中蘊含無限意趣的微渺末節,同時濃縮他對歷史的理解:歷史不僅是世界各地的恢弘事件,也同樣包含個體生命的凡常絮語。而有鑑於手機拍照功能的普及以及大眾對於在社群媒體分享影像的痴迷,藝術家透過耗時精心重製他生活中詩意而平凡的瞬間,邀請我們反思這些快速生成和傳播、充斥於當代社會的影像。

作品圖/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托瑪斯.德曼,《太平洋豔陽號》(動畫截圖),2012,定格動畫,2.02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定格動畫則是德曼對動態影像構成的探索。《太平洋豔陽號》(2012)取材自一段網路上瘋傳的監視錄影機畫面:在紐西蘭海岸遭熱帶風暴巨浪襲擊的郵輪船艙內,桌椅、儲物櫃、紙盤、電腦顯示器等物件輪番向兩側滑動的滑稽景象,德曼花了3年時間,用紙和紙板一絲不苟地逐格重現這些失控混亂的時刻。《氣球》(2018)中,一串繫在紅色塑膠晾衣夾上的氣球,在混凝土與磚石人行道上被風吹而緩緩飄動。畫面中只見夾子、五顏六色的絲帶,氣球本身卻漂浮在畫面之外,僅透過投射在地面的影子顯現,宛如跟著即興演奏的小步舞曲輕巧而慵懶地移動;伴隨搖曳的樹影、偶爾在地面掃過的落葉,作品捕捉城市生活中往往被忽略、不經意的詩意瞬間。

場景/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1年,德曼在洛杉磯蓋蒂研究所(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駐館期間,開始「模型研究」系列創作。他從以往用雕塑重構世界的技法,轉而聚焦在建築與時裝設計師的紙質模型初稿,擷取其中局部與抽象元素:不論是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約翰.勞特納(John Lautner)或當代 SANAA 建築師事務所等人具現構想的模型,還是以極具雕塑感設計聞名的服裝設計師阿澤丁.阿萊亞(Azzedine Alaïa)的奇特設計紙板,這些影像揭示了紙如何成為構建世界的基礎。而德曼在視覺世界建構環境的探索過程中,開始以其攝影輸出為壁紙介入白盒子空間,如《圓管》(2018)與《置物櫃》(2018)圖像在兩個展間中滿佈四面展牆,為攝影作品的展示賦予空間層次感。

場景/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透過紙材的巧妙建構與光線、陰影的編排,德曼的作品乍看近似真實世界的攝像,卻了無人跡,仔細審視更會發覺是用紙張和硬紙板重現。以平面的紀實影像為依據,精心搭建還原場景的紙模型並拍照,直至銷毀模型、徒留鬼魅般的影像,德曼透過在原影像與最終準攝影分身之間進行層層重製與轉譯,暗示即使歷史以影像的形式潛伏在大眾的個人與集體記憶中,我們對所謂真相的認知始終存在著斷差。德曼的創作探討紙張如何以其脆弱的質地承載影像與記憶,無論是關乎人們的日常點滴,或是宏大的歷史事件;更進一步,作品突顯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同時探問影像文化的慣性與認知悖論。

場景/托瑪斯.德曼世界巡迴展/北美館/台北
圖片版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伴隨展覽開幕,北美館同步推出巡迴展專輯中文版,其中收錄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的展覽論述,藝術史學家瑪格麗特.艾佛森(Margaret Iversen)的評論,法國作家梅麗絲.德.蓋洪嘉勒(Maylis de Kerangal)的短篇散文,以及蘇格蘭作家阿莉.史密斯(Ali Smith)受德曼作品啟發而創作的散文體小說。展期間將辦理多場由專家導賞的「展覽漫遊」。

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place 臺北市立美術館1樓1A1B 展覽室
date 2025/01/18~2025/05/11

延伸閱讀

北美館2025必看展覽、年度重點計畫一覽!國際藝術家大展、當代影像展、年底壓軸台北雙年展…

2024-12-31 23:00:00

2024北美館這天全日免票入場!迎接建館41週年帶來結合移動式的舞蹈展演《漸見》、館方首度公開循環計畫

2024-12-11 10:00:00

北美館「2024街事美術館」進駐中山堂!以《城中轉身術》為主題,探索中正區、萬華區的歷史風華與城市紋理

2024-11-22 11:00:00

北美館展覽「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選件橫跨日治臻品至當代新作,匯集51位膠彩創作者、146件作品,深入橫跨世紀之溯源與拓展

2024-10-19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