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輝 ╳ 港仔玩樂香港:三才魚蛋粉麵和我的魚蛋粉歷史
「落街食碗魚蛋粉*。」是港人常掛在口中的一句。
魚蛋粉,全名是魚蛋湯河粉,以為是簡稱,原來還有更精簡,蛋河也。
她在香港的家常尋常是某天家中不開伙的必然選擇之一,地位等同燒臘飯盒*,卻以份量較少口味輕盈取勝。
來自潮汕的這一碗,可配麵條或米粉,不成文地和河粉組合成經典,是港仔的從小吃到大,當今人在台灣仍常會懷念的一味。
魚蛋粉的初記憶從王貴昌開始,在半世紀前開設在筲箕灣南康街的大排檔。她手打魚蛋的好在於既有彈性又不失魚肉的綿密,一口咬下魚香滿口,偶帶小魚刺會卡牙縫佐證其真材實料,加上河粉滑嫩細緻充滿米香,搭配辣得起勁的自制辣椒油,不僅確立日後對蛋河的要求標準,更是嗜辣的啟蒙,從此無辣不歡。
王貴昌榮休在經濟起飛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幸好當年還有結志街的新景記,她的魚蛋質感就是傳統,活靈活現的魚味濃郁,加上炸魚片、魚皮餃和魚扎同樣水準高,每回來到點一碗四寶河加紫菜,再下一匙辣得鮮明的辣椒油,是工作辛苦後的靈魂救贖。
可惜好店總有別離時,新景記在開業七十多年後因市區重建下消失於人世間的2015。以為從此告別這個傳統味,是因為手工逐漸被機器取代,或是魚民漸少,好魚難求,亦有可能是都想從炒賣房地產或股票市場上賺快錢在經濟起飛的年代,總之魚蛋由從前以魚為主演變成粉多肉少,人人追求要彈牙,和港仔喜歡的口感味道愈走愈遠。
殊不知又被港仔遇到了三才。
本來開店遠在將軍澳的三才,後來搬家銅鑼灣,港仔才有幸遇上並得嚐,從此找回自小鍾情的好味,成為粉絲。
三才的魚蛋使用門鱔魚肉天天新鮮手打製作,魚味又香又濃。因為用料實在下,粉自然下得少,再以手打出膠質,令魚肉丸子既有彈性,亦暗帶軟綿,吃不習慣的會覺得這個魚蛋不合格,如果只追求極致的彈牙特質,何不去吃乒乓球?
門鱔魚肉用作打魚蛋外,還有炸魚片、炸魚蛋,都很受歡迎。剩下的皮和骨亦沒有浪費全部來入饌。前者成為炸魚皮,因為皮厚,炸出來的魚皮口感微硬帶酥,能直接享用,更愛泡在熱湯中數秒,讓表層吸收湯汁,裡面依然香脆,這樣吃著滋味無窮,是搭配蛋河的必吃。後者則以之熬湯,煮出一鍋奶白,也煮出魚味滲透湯內,如此從魚蛋、魚皮到魚湯的一條龍,焉有不好吃之理?
亦愛他們的西洋菜餃。半透明的外皮隱現包裹在內的蔬菜翠綠充滿誘惑,內餡配以魚肉和豬肉,加上西洋菜的清脆和獨特芳香,吸引現場享用者眾,亦有不少外賣回家作火鍋料於嚴冬時。
能嚐古味當然好,但三才一家五口齊經營的模式才是叫人最安心。
從媽媽開始,爸爸加入,之後大女兒接棒,二兒子歸隊,三妹在正職以外兼職幫忙,如此陣容,有信心不會突然榮休在未來三五七年間,讓在異鄉掛念魚蛋粉時,知道回港覓食仍有她,可以踏實的說:
「返香港食碗魚蛋粉先。」
落街食碗魚蛋粉* = 「落街」等於下樓,整句意思是「外出吃魚蛋粉」。
三才魚蛋粉
add 香港銅鑼灣渣甸坊48號采怡閣地下6號舖
tel 852-22760672
time 11:00~21:00
FB 三才魚旦粉麵
IG sanchoinoodle
吳家輝
吳家輝,地道香港人,曾做過電台、電視節目主持和演員,現在是幕後製作人。出生於香港,卻在台灣輾轉生活了20年。在街頭巷尾尋覓美食的過程中,漸漸摸出了門道,成為一個內行人,也在不斷品嚐中生出了情感。著有《香港小旅行》、《台北人情味小吃,挑剔的美食地圖60+》等書。
FB 吳家輝
吳家輝 ╳ 港仔玩樂香港:大喜茶檔的食緣
人際間相遇相分都是緣,吃亦然。
公司設在中環的多年前,同事愛吃大喜茶檔,港仔因為不定時上班,一般難以參與午飯小聚,乖巧可愛的他們每每買回外帶,待港仔進公司後肚餓可吃。
「大喜是你喜歡的古舊格局。」他們常常這樣說。
多說難免心動,為此曾經兩次刻意提早上班和伙伴們共赴大喜去,兩回都碰上店家突然休息不營業,原因早忘掉,但在從不言休的香港來說極不尋常,卻被港仔遇上了,從此被說成沒食神,和好吃沒緣份,是辦公室傳說之一。
港仔倒是沒所謂,進不去不代表吃不到,繼續請他們幫忙買就好。
當時最愛她的咖哩牛脷(舌)飯。
牛脷少見於香港餐廳菜牌上,卻是敝人鍾情之物。他們把煎香的牛舌放在咖哩中燜煮,入味又好吃,加上咖哩,下飯非常。因為喜歡,最高紀錄曾經一週三吃甚或四吃。
後來公司遷移離開中環後,從此告別大喜茶檔,再未得嚐味。在疫情留台數年,咖哩牛脷飯宛如靈光多次閃耀腦際,回不去,吃不到,更是想吃想吃好想吃。
於是特別調整時間在上次快閃回港時,更特別先致電確定有營業才出發,生怕再次摸門釘*,終於憑味蕾神交多年後才首次置身大喜茶檔中。
說是茶檔,總以為是攤子,實情是有店面的茶餐廳,面積不大,卻充滿上世紀茶餐廳的年代感,甚至點餐後會把帳單桌子玻璃下,非常 Old School,難怪同事會說是我杯茶。
能來自然高興,同時也可惜,因為牛脷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已停售﹐但仍是不能放過他們的咖哩,點了一盤咖哩牛腩飯;看到「鴨腿湯飯」寫在掛牆黑板上,是從前上酒樓在燒臘飯以外的另一熱門主食,是懷舊古早港味之一,更是吳大姐的愛,當天她不在,由港仔代嚐味;還有當下在香港大流行的兩餸飯*大喜亦有售,也給我來一客,加上飯餐含飲料,分別下單熱檸檬茶、凍奶茶和凍好立克。餐點飲料統統上桌時,陣仗之大,雖然未能彌補缺少牛脷的遺憾,但看著一桌食物總算為當下帶來一絲快感。
三個飯點,先從咖哩開始。她的汁液不會湯湯水水,濃厚夠味,不辣卻香,非常下飯,充滿上世紀茶餐廳的口味和風味。鴨腿飯琥珀色的湯頭以為味濃,因為用冬瓜熬煮,反而清新,鴨肉亦燜煮得入口即化,唯一是少了應有的陳皮香,視為缺憾。兩餸飯選擇鹹蛋蒸肉餅和蒜蓉炒花椰菜,絕非什麼精彩大美味,卻香港,很家常,配上白飯就是好吃。
又拍又吃在大喜中享受上句鐘,離開時店員笑著說:「歡迎下次再來。」
再來,當然想,只不知這次會是幾年後,又或是否仍有機會,特別香港經濟大不如前於後疫情時代,不管年資和食譽,好餐廳說消失便突然不見。故以文字紀錄寫下這一篇,期望把這份食緣延續在日後店走人亡時。
摸門釘* = 拜訪時,對方不在
兩餸飯* = 客人在眾多菜式中自行選擇兩款口味,加上白飯,做成飯餐/便當,因為便宜,在後疫情時代大行其道,被喻為「窮人恩物」,更躍上國際,成為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