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翻閱馬偕博士淡蘭之路(下):跨草嶺至宜蘭大里
馬偕除了在雙溪設據點,貢寮的三貂社也設立賓教會向巴賽族人傳道,在往宜蘭大里的途中經過好幾處漢人供奉的石砌土地公廟,隨著馬偕淡蘭行旅走一遭,彷彿可以感受到百年前此地原漢洋族群共榮,像福爾摩沙廣納各族群的縮影般的美好。
雙溪兩側蜿蜒著蒼翠蓊鬱的倒影,此時的河面很靜,靜到僅有幽微的漣漪蕩漾著,灰藍的天和蔥鬱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原來這就是當時馬偕日記提及安靜又美麗的溪流。
身為歷史與登山愛好者,我非常喜歡淡蘭北路(官道),走讀北路像是翻閱台灣的歷史故事,其演進從狩獵獸徑、汛塘海防與郵遞、楊廷理開蘭史、劉明燈巡防到馬偕淡蘭行,這些豐富的故事積累形成綿密的北路古道系統,所以在走訪時可略見其歷史遺跡,可以細細品讀荒煙蔓草內美好的故事。
尋訪三貂社凱達格蘭族的賓教會
第二天的馬偕行旅,直接從貢寮車站出發,貢寮舊稱槓仔寮 Kòng-liâu-khu,當地的原住民稱此地為 Kivanowan、西班牙人稱為 Santiago,槓仔原為巴賽語 Kona,意思是捕捉野獸的陷阱,為凱達格蘭族的分支巴賽族人的聚落與狩獵領域,隨著歷史更迭,僅有三貂這名稱保留下來。這次行程我先繞往曾經居住500名巴賽族人居住的三貂社(又稱新社),尋訪消失的馬偕創建的賓威廉紀念教會。
馬偕對三貂社這麼形容:「海邊一條美麗溪流旁邊的那座安靜村落裡,住著大約500名平埔族。許多人認識我,跑出來迎接我們。」今天東北角的天穹依舊充滿泥濘,膚觸清冷,人煙寥若晨星,彷彿罩了一層灰矇矇的濾鏡,從車站出發步行約20分鐘抵達新社橋後,雙溪兩側蜿蜒著蒼翠蓊鬱的倒影,此時的河面很靜,靜到僅有幽微的漣漪蕩漾著,灰藍的天和蔥鬱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原來這就是當時馬偕日記提及安靜又美麗的溪流。
「16位男女孩童精神抖擻地唱詩歌,一旁聽到歌聲的耆老們露出滿意的笑容,就像我在加拿大與蘇格蘭所看到的景象一致。」過新社橋之後,即可看到位於田寮洋街的慈仁宮,是清朝道光年間建立的媽祖廟,廟內匾額上有題「紳耆民番暨信士敬立」,可得知是由漢人和巴賽族共同創建的廟宇,廟宇本體也保留許多原廟的歷史軌跡。而馬偕創建的賓威廉紀念教會的遺址,就在慈仁宮右側護坡的台地上,可惜教會已不復存在,凋零的村落也處於限界集落的狀態,僅能從日記遙想百年前主日佈道時引吭高歌的巴賽族人們,我邊翻閱馬偕日記邊對照尋訪,彷彿可以感受到在不同時光裡我們在同一個場域,一起細讀這安靜祥和的景緻,百年前的三貂社原漢洋族群共榮,像福爾摩沙廣納各族群的縮影,三貂社真的很美,唯一可惜的是天空不作美吧!
劉明燈巡防鎮立的百年石碑
離開新社後前往遠望坑,光是柏油路就踢了半小時,越過跌死馬橋後,沿著山徑前行,抵達大榕樹後正式進入草嶺古道,一路上指標清楚還有潺潺流水聲相伴,枝葉濃密形成幽暗的濃蔭,石階路也平緩好走。途中會經過日治時代開闢的越嶺道陸軍路,除了直上的石階路,也有不少旅客選擇腰繞尋訪土地公廟與客棧,不過當天原始路徑土質溼滑粘膩,我還是採當初馬偕步行的石階路。行軍路口的右側即是1867年由劉明燈用行楷書體題「雄鎮蠻煙」四大字的巨碑,猶如碩大的紙鎮,靜置在林木扶疏的蒼鬱中,初訪時瀲灩的陽光從葉隙間撒下,幽靜到彷彿時間仍靜止在200年前。據傳此碑是劉冬季巡防時遇到瀰漫的大霧,疑是山魔作亂,所以他就地題字勒碑,以鎮壓山魔,不過當我望著劉明燈的落款,我想,除了在地鄉野怪談的理由,或許他更想要為自己飄蕩在異鄉的巡防事蹟,留下後人傳頌的足跡吧?
續往前行,即可看到劉明燈用草書體所題的虎字碑,碑座落於新北宜蘭間埡口處,據說是當時的東北季風狂風大作,劉題字以母虎鎮強風,虎字體一氣呵成蒼勁有力,細膩的呈現墨筆的筆觸,可見當時的石刻師傅獨具匠心。
馬偕在草嶺峰頂處提及:「最後在一處峰頂停下來,俯瞰壯闊的太平洋。那兒唯一的建築物就是3英尺平方的土地公廟,裡面供奉三尊石像,有土地公、土地婆和隨從。」這邊的建築物就是指現今的石砌的魷魚土地公廟,廟宇位於草嶺古道埡口處,裡面供奉兩尊土地婆與土地公,不過現在廟內功奉的神祇又是後話了,希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親訪翻閱此地故事。
草嶺古道除了往大里車站登山口,還可前往桶盤堀尖登山口,走雪山尾稜路線,這段稜脈一路從雪山主峰延伸到東北角入海前最後的稜線尾端,山海一線景緻優美,很推薦走走。往大里車站的路程右方有龜山島和沒入海中的峽灣相伴,接近山腳會途經盧家客棧遺址,昔日熙來攘往的客棧至今已成雜草叢生的斷垣殘壁,這一片荒蕪難以想像當時的格局,最後抵達由漳浦人捧玉皇上帝神像渡臺的大里天公廟,開蘭拓荒者吳沙祭祀後屢戰屢勝,而形成現今香火鼎盛的樣貌,不過當時馬偕到訪時廟宇尚未遷建,規模猶陋的小廟仍在舊址。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貢寮車站→新社橋→慈仁宮(新社教會舊址)→遠望坑→跌死馬橋→雄鎮蠻煙→虎字碑→魷魚土地公廟→大里天公廟→大里車站。
路途總長:約5公里
步行時間:約5小時(含貢寮車站和大里車站到登山口的路程)
貢寮車站
add 新北市貢寮區貢寮里朝陽街33號
大里車站
add 宜蘭縣頭城鎮大里里濱海路六段326號
山林涉涉
族名 Lalilwasa Amao,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
散步在知性山林 ╳ 山林涉涉:翻閱馬偕博士淡蘭之路(上):猴硐至頂雙溪
馬偕博士為加拿大的牧師,終生為台灣奉獻了30多年的光陰,這期間不僅只在淡水行醫,更本著信仰的力量,從淡水廳至噶瑪蘭廳,翻山越嶺達28次,設立頂雙溪與新社教會據點,為民眾傳講福音、行拔牙及配藥等療程。
陰鬱泥濘的天穹是屬於淡蘭冬日的顏色,空氣中充滿濕漉的氣息,這裡時而霧雨綿綿,時而撥雲見日,嵐靄在蓊鬱間竄走,形成如水墨暈染般的化外之境,濕滑青苔爬滿的手作步道,更是需要有細膩的步伐。
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1844-1901)為加拿大長老教會的牧師,1871年11月從舊金山來台宣教與行醫,至1901年因喉癌逝世,為台灣無私奉獻了近30年的光陰,這期間從淡水廳至噶瑪蘭廳,本著信仰的力量,迎著嚴峻的東北季風,沐甚雨,櫛疾風,翻山越嶺達28次,摩頂放踵的到偏鄉部落宣教佈道。這次我們循著馬偕的步履,來趟時空旅行吧!
細數歷史的金字碑古道
1873年10月馬偕第一次從淡水出發,至瑞芳猴硐車站啟程,翻越三貂嶺山到牡丹、雙溪,再走柏油路至貢寮。這條淡蘭古道由時任的台灣知府楊廷理,於1807年(清嘉慶12年)新闢的入蘭路徑,也是官府必經路線,除了馬偕博士,北巡的劉明燈總兵和從澳底登陸的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皆有經過此地,是條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古道。
一開始從猴硐車站到登山口途中,可先繞道至瑞三煤礦公司敬獻的猴硐神社,欣賞石造鳥居與石階參道,再踢約半小時的馬路,跟著雙扇蕨的指標跨過淡蘭橋後,映入眼簾的即是被歲月與青苔沁潤石階,沿途皆徒步於蔥蔥鬱鬱的羊齒濃陰下。
馬偕的日記裡總是充滿著雨:「傾盆大雨,繼續走,經過三貂嶺,路濕而滑」。陰鬱泥濘的天穹是屬於淡蘭冬日的顏色,空氣中充滿濕漉的氣息,這裡時而霧雨綿綿,時而撥雲見日,嵐靄在蓊鬱間竄走,形成如水墨暈染般的化外之境,濕滑青苔爬滿的手作步道,更是需要有細膩的步伐,今日人煙稀少,靜謐到僅有幽微的風輕撫葉面的窸窣聲,路況整理得不錯,緩階走起來還算輕鬆寫意,偶有靜置百年頹圮的駁坎,彷彿可以感受到當年車水馬龍與熙來攘往的人群。
緩步前行近一小時,即可看到高達2公尺的摩崖石刻《金字碑》,是熱愛題字的劉明燈總兵,1867年(同治六年)率兵至噶瑪蘭廳,有感於路途險峻崎嶇與變幻莫測的時局,於是在三貂嶺古道的岩壁上鑿刻的七言律詩。陰刻的字覆以金箔,再加上精美的立體雕飾妝點,詩中提及的鯨鯢指的是美國商船羅妹號,可見此碑是同年的羅妹號事件之後鐫刻的。不過另一亮點是,碑文有提到大小雞籠明積雪,原來當時的和平島與基隆嶼有雪,從深山中的篆刻細細品讀百年前的歷史,頗具寫意。
台灣第一個環保標語奉憲示禁碑
看到金字碑代表制高點不遠了!前行約5分鐘即達越嶺鞍部,也是整趟路展望最好的地方,不過這天被濃霧包圍,能見度僅有10公尺,天氣好時可看到層巒疊嶂沒於海中。這裡有一座百年石砌的老土地公廟與咸豐元年立的台灣第一座環保碑《奉憲示禁碑》,這是因為地方鄉紳發現當地的樹木快被砍伐殆盡,所以立了碑文警示眾人,禁止濫砍以保護森林,嚴飭請隘丁看守,讓過往行人於險峻的路途有綠蔭夾道遮陰,也讓當時的馬偕博士在溽暑豔陽日也有陰可遮。我在探幽亭休憩一下,可能因連續假期與氣候不佳,這天僅遇見一位山友,沒想到一山的蒼茫,只有我獨旅。想起幾年前來此地時,與一位大哥攀談起來,他教我許多登山知識,例如隨時準備兩個頭燈、保溫瓶、救生毯和黑塑膠袋,也鼓勵我應該要去百岳見識不同光景,很感謝每一趟的旅程與邂逅,都有讓我的視野更開闊,思想也更深刻,這也是我愛四處獨旅的原因之一。
猶如老蘇格蘭幽谷的頂雙溪
從登山口至102縣道是第一段的金字碑古道,看雙扇蕨指標往下切至牡丹車站則是第二段古道。原本荒煙蔓草的路徑,經過整治後,成為古味十足的石頭階與木板工法的道路,一路陡下後,途中又會經過一間屋頂兩端屋脊往外延伸並朝上微彎,為燕尾脊的老土地公廟,到登山口還有一座屋頂平緩沒有往外延伸的有應公廟。走訪淡蘭古道其中的饒富趣味之處,就是探訪古道上的老土地公廟,全台有1,000多座石砌土地公廟,光是淡蘭古道就佔了200多座,靜靜守護百年來披荊斬棘墾荒的先民與熙來攘往的旅人們,看盡歲月更迭、滄海桑田。
抵達金字碑登山口需走2公里至牡丹車站,這段路我沒有跟馬偕一樣徒步,而是在牡丹搭火車到達雙溪車站, 再從車站走到頂雙溪,馬偕很喜歡此地的景緻,忍不住在日記中讚嘆道:「頂雙溪這美麗的漢人鄉鎮,位在兩條永流不息的溪水之間。遠處有個山谷,看起來就像老蘇格蘭的幽谷。」他選擇在美麗的雙溪設立雙溪教會,以此為據點傳講福音、為民眾行拔牙及配藥療程,教會內仍有「耶穌聖教」的石匾,可遙想百年前馬偕傳播福音的情景。
對馬偕行旅的起心動念,是因為第一個認識的大醫院就是淡水馬偕,那時懵懂的我對這外國名字充滿好奇,越去了解就越崇敬餘生獻給台灣的他,也想藉由這條旅途體驗馬偕的傳教之路。下集就是離開雙溪,從貢寮出發經由草嶺古道、新社教會到大里車站,完成頂雙溪、新社到噶瑪蘭廳的淡蘭馬偕之路。
【建議行程】
交通方式:猴硐車站→猴硐神社→淡蘭橋→金字碑古道→越嶺鞍部→102線公路→牡丹車站→雙溪車站→雙溪教會。
路途總長:約6公里
步行時間:約5小時(含猴硐車站和牡丹車站到登山口的路程)
猴硐車站
add 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70號
雙溪教會
add 新北市雙溪區東榮街52號
山林涉涉
族名 Lalilwasa Amao,台東 Taromak 魯凱族人,現為生技公司行銷總監。熱愛攝影、山岳和教科書沒有的歷史故事。因為從小生長在都會區,深感自己為故鄉的異鄉人,期盼藉由探訪與爬梳當地人文歷史,可以更深刻的與台灣這片土地對話,找回心靈上的歸屬。於2021年創立了《山林涉涉。Salesese》,完成大小鬼湖尋根之旅並持續走讀台灣各地的故事。
FB 山林涉涉。Salesese
IG Salesese_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