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工藝源自於「無心」 — 策展人 米力
走過捷運中山站的南京商圈,轉入中山北路另一頭的靜巷,米力和 Rick 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便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輕輕推開木門,開展於眼前的,是一整個來自日本各地傳統工藝的備前燒、九谷燒、唐津燒,和現代民藝的小石原燒、小鹿田壺屋燒,以及來自沖繩的玻璃切子工藝等器物世界。曾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米力,有著許多斜槓身份,是插畫家、藝術總監、策展人、作家,更重要的是,她很早就開始關注生活雜貨,後來先生 Rick 開始學茶道,兩人鑽研日本器物文化,自己經營「大人器物學」網站分享知識文章,結合實體店,讓同樣喜歡日本工藝的人對器物有更多認識。
米力和 Rick 一起經營的「溫事」陶器專賣店,座落於二條通咖啡的斜對面。
市集是美感培養皿
「當時一群好朋友一起聊一聊,覺得沒有人做過這樣子的事情,那我們就來做!」米力分享舉辦大好青空市集的起源。當時只是想可以集合周邊的好朋友,一起來辦一場市集,有的人是攝影師、設計師,有的人是甜點烘焙、餐飲的店主,大家都很願意來玩。2014年第一棒在臺南開跑,第二年在臺中,2016年第三屆來到臺北陽明山。米力說,會選擇辦在陽明山頂,是因為臺北市本身就是一個盆地,集合了各式各樣與「美」有關的人事物,讓城市就像是一座美感的培養皿。一場集結好朋友的週末市集,每個人都推出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物,吸引同好大家玩在一起很開心,市集也舉辦得很有趣、很精彩。
現在臺灣各地幾乎每個週末都舉辦市集,米力說:「其實日本反而沒有這麼多。」從前日本京都市在各大寺廟廣場舉辦市集,每場市集都有訂一個日期,彼此都會錯開時間、不互相打架,農人和職人帶著來自不同地區的產物來擺攤,漸漸發展成工藝市、蚤之市等等。現在的米力還是會協助地方單位舉辦大型策展,如「基隆城市博覽會」、「新北設計展」等,她以設計師的視角策劃展覽,集結品牌形成展覽主題的縮影,也以相同方式將日本器物文化濃縮在「溫事」裡。
溫暖的器物文化
2008年,米力便架起部落格分享日本雜貨資訊,那時候這塊市場沒有什麼人做,效果還滿好的。後來經營起網路電商,當時較受歡迎的陶器大多是橫條紋、圓點、格紋這類有簡單花紋的商品,透過照片看圖案,喜歡便能購買。然而,後來愈來愈多人進入這塊市場,能購買的管道變多了,漸漸地演變成價格戰,便不是米力和 Rick 經營的初衷。
於是他們改為專注日本工藝的器物文化,2011年兩人在中山北路的巷子裡,創立「溫事」陶器專賣店,店裡有一整道牆面擺滿 Rick 為了鑽研日本工藝,而留存的日本陶器、藝術、文化相關日文書籍,「為了更瞭解傳統文化,我們開始學花道、茶道,完全專注於純粹工藝,好好地研究、梳理脈絡,撰寫成文章」米力說,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涵括六古窯和古典陶瓷,以及近代民藝設計陶器,此處有全臺最齊全的日本各地工藝考察,希望人們能與器物之間能夠和諧對話,讓工藝走入生活。
兩人走訪日本各地,導入各地特色的生活器物回臺。
陶器源於堅持
「溫事」裡,有代代傳承的千年日本工藝,也有日本四十七都道縣府的民藝陶。「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Rick 說。由於,各地醞釀的陶土、色彩、燒製技術皆不同,用途也不同。47個縣就有47種陶器的樣式,Rick 隨手拾起一件陶器便能將歷史故事娓娓道來。
「因為我覺得每個人基本上都是喜歡聽這種故事的人」米力說。通常對陶有興趣的藏家,會想知道哪一個窯廠是他沒有收藏過的。這些人通常屬於小眾,不是只將陶器視為漂亮的裝飾品,更想了解製作背後的過程。所以會找來巷子裡的客人,多半都對這間店略知一二。當然除了買來自己收藏的人,也常有來買禮物的客人,「客人可以透過我們說的故事,去傳遞給送禮的對象」米力說。因為代代相傳的日本工藝家,大多是在深山裡潛心製陶,過著沒有電窯、沒有太多現代設備的生活,能夠堅持下來都很不容易。收到禮物的人,也會因為這個故事而受到鼓舞,而有被激勵的成分。
生活工藝源於無心
談起臺灣工藝,兩人認為臺灣起步時間比較晚,基本上還在嘗試錯誤的階段,他們時常聽到工藝家在創造個人化風格之前,會經過一段扭曲的階段,因為想要表達的事情太多了,為了展現獨特而失去創作或器物存在的本質。米力引用日本民藝館長深澤直人先生提倡的觀念,他認為設計中的設計,即是讓人感覺不到設計,這個觀念呼應民藝運動之父柳宗悅,曾說「最美的創作應該起於無心」,以無心嘗試創作,一天做一千個,十天做一萬個,作品在嘗試過程優化,自然而然就會形成美的形態。
日本工藝、民藝之所以可以存留百年、千年,是因為當時這種無心感在生活裡是被需求的,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存在,也可以算是一種設計性。米力舉例她天天用的「豬口杯」,原本是用來裝蕎麥麵沾醬使用,但是因為杯口大、沒有把手的器形,可以喝茶、放果子、要喝咖啡也不奇怪,收納時堆疊起來也很方便,這種日常多用途的容器非常受歡迎,也被稱為 Free Cut 自由杯,陶器工藝家也就會隨著需求多做這類型的創作。
日本工藝陶器可以從土色、釉色,還有造形、樣式去分辨每個地方的特色。
創造個人識別度
臺灣工藝有部分出現在展覽和藝廊,其作品目的較偏向收藏。但是日本工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雖然傳承時間久,看似很名貴,可是價格卻很親民,傳統工藝本質上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只買來擺在玻璃櫃裡。
日本的陶藝家通常在成名之後會專注於一種獨特的陶瓷作品,這種專注有助於建立自己獨特的識別度。然而,要達到這種識別度需要不短的時間,就好像是在設計一個獨特品牌一樣。所以,米力也建議臺灣工藝家應該先建立作品的識別度,必須先讓人們認識你的作品,才能真正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南投草屯「旅物・SHOP」:集結台灣原創工藝品牌、在地咖啡店的工藝選物店
由土地孕育而生的工藝選物店「旅物・SHOP」在今年三月正式開幕,坐落於南投草屯、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園區。前有寬闊草原,後有工藝植物園,假日時園區常舉辦綠工藝市集,植物園的蓊鬱,讓這隅明亮穿透的選物店彷彿置身樹林之間,充盈自然。如果從字面解讀,「旅物」代表著移動, 表達從自然採擷、人的手作、形成物件,最後用之於生活的過程;而「SHOP」則是匯集材料與手、物與物、人與物、旅人與旅人的交會關係,意味著人們來到此處,能夠感受到自然化為工藝器物,且融入於生活的密不可分。
旅人與工藝器物的相遇
明亮寬敞的店內空間,以「臺灣綠工藝」、「青年孵化器」、「品工藝」、「一日咖啡」分作四大區塊。
#臺灣綠工藝
是集結臺灣原創工藝的選物品牌,崇尚自然循環,創造生活風格。每年開放工藝家或工作室投稿,投稿的作品需要是臺灣在地製造生產,採用在地天然素材,並於生命週期過後易於回收、再利用的工藝好物。作為一個工藝品牌,其實「臺灣綠工藝」從2021年便開始徵選,至今已累積243組作品,這些作品將會隨著「旅物・SHOP」的展覽主題,不定期上架與展售。而在每件作品旁會放上作品介紹以及 QRCODE, 整合 OMO 線上線下銷售模式, 成為跨界、跨國際的整合平台。
大片落地窗、咖啡輕食,綠植與工藝器具結合的空間,就是工藝中心計畫整合 OMO 線上線下銷售的工藝平台。(攝影:PJ Wang)
#青年孵化器
只要是18-45歲的工藝家,都能經由徵選參與這項計畫,是一個扶植青年創業的平台。目前有七位工青年工藝家通過徵選,可以在「旅物・SHOP」中上架,實際到實體店面中面對客群、銷售經營產品,並自行發想安排 DIY 手作課程,帶領消費者一步一步認識工藝。在種種過程中,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站在輔導的角度,期許青年工藝家能夠藉此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商業經營模式,以活絡整體工藝產業。
#品工藝
匯集了工藝中心限量的周邊商品,過去因為展覽舉辦衍生的好物,例如《寺廟就是一座工藝博物館》特展中,以主視覺延伸設計的漁夫帽和毛巾, 就可以在這裡找到,此外還有月桃編織袋、藍染茶具組提袋、工藝文化館造型積木等,即便展覽結束後,仍有一處能夠追尋當時的回憶,帶回家收藏。
旅物・SHOP 內的「a_day 一日咖啡」提供咖啡與甜點、輕食等餐飲,打造一個自在休憩的空間。(攝影:PJ Wang)
#一日咖啡
靜靜坐落在選物店角落,卻不斷飄出香氣的「a_day 一日咖啡 」,是「旅物・SHOP」 邀請在地咖啡店進駐的品牌,這是由日晨咖啡烘焙 SUNDaWN COFFEE ROASTER 團隊經營,與延伸的子品牌,提供手沖咖啡、肉桂捲、麵包等甜點, 讓旅人能夠在日光與咖啡香之間駐足停留,感受工藝融入生活的美好。
郭俊沛建築師設計的木框架,不僅可以作為商品的陳列架,還能化身餐飲用的桌椅。(攝影:PJ Wang)
在「旅物・SHOP」內,隨處可見一落落堆疊而起的木框架,這些木框架由郭俊沛建築師設計,以龐松木原木製成, 有 60 × 70 以及 45 × 45 兩種尺寸,重量與結構皆經過縝密考量,可以像樂高一般往上堆疊組構、組合排列,用來作為展示商品的陳列架;鋪上木板和椅墊後,即化身餐飲使用的桌椅。這種建構式的樂趣,就像是創意的繁殖場,彷彿木框架本身也是一種工藝好物,傳遞著這間店裡,從自然源頭到製作成工藝物件,並用之於生活的核心理念。
旅物・SHOP 企圖跳脫以往公部門紀念品商店的刻板印象,更著重空間中的氛圍與設計感。首要目標是引起一般大眾的好奇與興趣,願意進入店內走逛欣賞。(攝影:PJ Wang)
融入生活的工藝好物
以往談到工藝,總是浮現精雕細琢的美術工藝、職人技術等較為高深的印象,似乎有些高不可攀,但其實,工藝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可以很順手好用,價格又容易入手。
在臺灣綠工藝的選品當中,藝璽有限公司設計的「Little Tails 松鼠杯」就有著令人討喜的造型, 松鼠的身影以簡約黑白設計像是剪影,毛絨絨的可愛尾巴化為馬克杯的手把,簡單純粹又有趣, 而杯子邊緣也特別以薄口設計, 啜飲時更加貼合雙唇,舒適實用。如果喜歡手沖咖啡,自然釉文創工作室的「自然釉咖啡濾杯」,則以深肋骨設計,讓水流順暢,咖啡萃取更為均勻,口感也更滑順,杯身顏色飽和彰顯釉藥的獨特,無論送禮自用兩相宜。
香蕉絲編織是噶瑪蘭族新社部落重要的生活文化,從香蕉樹幹變成絲織品,保留了傳統工藝和材料的處理方式,每條經緯線包含著老師傅的用心與堅持,工藝技術與工序皆非常耗時繁複。(攝影:PJ Wang)
來自花蓮噶瑪蘭族的品牌拉拉板 LALABAN,有著獨一無二的香蕉絲編織文化,工序極為繁複,從採集到製作成絲線,透過天然植物色素福木葉、藍靛染上不同色澤,再上織布機織出不同的圖騰花紋,結合棉布與皮件,創造出質感溫樸的相機背帶,以及延續噶瑪蘭族人在收成的日子裡,使用的豐滿米穀袋造型,設計出親切溫柔的眼鏡袋,便於攜帶與收納,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工藝遠比想像的更能貼近生活。
店舖前方是工藝園區的大草原,後方則種植多種植物。若假日來到工藝中心園區,還可參與市集。(攝影:PJ Wang)
生活中的工藝之美
藉由「旅物・SHOP」,「青年孵化器」使得青年創業家能夠在此經營商品,與喜歡工藝的旅人實際接觸,也能在這裡找到生活中需要的工藝物品。「臺灣綠工藝」透過選品,整合虛擬與網路的購物平臺,向大眾推薦值得收藏的工藝之美,同時也能隨著這個品牌所參與的展覽和行銷方式獲得宣傳與曝光,讓許多工藝家也能透過此一管道,得知作品在市場上的接受度,進而調整設計、創作時的方向,使工藝更貼近人群。
「旅物・SHOP」後方一處種植著漆樹、福木、墨水樹、胭脂樹等植物的場域,也替選物店增添了不少綠意。走逛工藝中心的園區,一邊觀察植物染或製作漆器會用到的樹種,也可實際撿拾區內的自然種子與葉片。
整個園區就像是一個大公園,對於天然素材的知識愈多,愈能感受工藝創作之所以迷人的手感與溫度。從店外向內觀看,清玻璃後透映著純白、木質以及樹林的自然色彩,其實工藝真的就像「旅物・SHOP」的空間一般純粹簡單。一杯咖啡、靜下心坐著休息,把心放慢,自然會看見許多器物中的細節與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