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松山市場水餃」,水與元寶,傳統小店才有的絕活!
「想不到什麼時,就吃水餃!」有如漢堡之於美國,水餃之於台灣及香港亦是簡單又方便的家常美食。從小見小吃店與家中長輩快手包餃,長大親身包餃,才知火侯與水位拿捏可不簡單。
早前把自包水餃圖放到粉絲專頁,包得像模像樣令同學一眾紛表驚訝,以為港仔在港早有包餃經驗,答案是來台後才學會。
香港的水餃有別於台灣,稱為鳳城水餃。起源有二說,有表示無從蹊考的,亦有人認為來自順德鳳城,當地河流特別多,盛產河蝦,味道鮮美,是製作水餃的主要材料之一,說來有板有眼,有種八九不離十的可信性。
傳統鳳城水餃的餡料只有蝦、豬肉、筍和木耳,採用和港式雲吞相近的麵皮。她的好吃,在於纖薄外皮下,四種材料各自的味道混和出不同的口感,配合大地魚、豬骨、蝦殼等熬煮的湯頭,吃前灑下一抹韭黃添香加色,令水餃更有活力的呈現,是香港人常說的「皮薄餡靚」,不僅是當年順德的傳統小吃,亦是香港傳統喜宴常會出現的壓軸菜式,名氣不如港式餛飩,但地位同樣重要。
台式水餃香港同樣有,統一以餃子稱之,偏向北方麵點類。從前餐廳會多提供一碗高湯配著吃,近年因為成本考量早已消失無影蹤。
參透水與元寶的完美比例
港仔一家愛吃港式水餃餛飩類,吳大媽曾為此應徵灣仔碼頭當包餃員,上班為名學習製作為實,練就一手包餃技巧,港仔經她傳授亦懂得作餡自包。
一理通,百理同。來台後港仔開始包起台灣水餃來。
餡料準備很簡單,材料主角是豬肉、蔬菜和餃皮,配菜則有薑末、蔥花和蛋清,以醬油、香油、胡椒粉和預先泡製的薑蔥水作調味。先把材料加入調味後順一方向攪拌至帶黏性,加入切好的蔬菜,繼續按同一方向攪拌均勻,餡料部分便完成。
餃子和餛飩最大的不一樣在於包製,學不會如何包出皺褶呈現美感,也起碼要包出一個元寶狀,還要知道怎樣包入空氣,讓水餃咬開時香氣竄出撲鼻,更添食慾。
煮亦有技巧。
傳統煮法以加三次冷水的方式作煮食指標,但是偏偏學來學去學不會,不是肉餡未熟就是煮糊了。難啊,才理解「恰到好處」背後全是絕活。
後來在網上學會了一招一鍋滾水煮到底,水滾下餃子,水再滾起時關中小火,待得餃子浮起來,再以大火煮到餃子膨脹便能起鍋。這樣煮的餃子熟度剛好,絕少失敗。
又會在水中下香油和鹽巴,前者讓水餃不會沾黏一起,後者則令餃子不沾醬汁也帶味,同時減少餃皮水分吸收過多變糊變爛。
其中一位台友吃過港仔的水餃後給出如下評價:
「水餃之好吃,在於一咬開肉餡散一嘴巴,視為最高境界。」
當時港仔來台未幾,正值尋覓和確定台灣口味之際。收到這樣的評語,少不免翻經查典想要知更多。
根據老北京的說法,蛋清的加入,是為了加強滑嫩口感,也能讓絞肉團起來,就是增加黏性了;順一方向攪拌,同樣是為了增加凝膠作用,所以怎會出現入口即散的道理?
其他朋友知道後笑著告知:「他愛裝老饕,其實什麼都不懂。」
真相大白,難免有「白忙了」之嘆,但同時感激他讓港仔知更多。
仍是鐘愛街邊小攤
包餃子不難,但保存麻煩。包好直接冷凍,餃子會互相緊貼不分你我黏成一坨。唯一方法是把餃子排列盤子上,餃子之間保留空間,放進冷凍庫至變硬後取出,撒點麵粉才能放入封口保鮮袋中冷凍保存。
一般家庭冰箱冷凍庫空間有限,港仔不例外,要完成第一次冷凍已是問題。所以平常只會在冬天茼蒿上市來包個兩、三次,畢竟茼蒿水餃市面難求。為吃這一味,只能自己動手來解饞。
其他時間多在外吃或買冷凍的放家中。
台北眾多水餃店攤,港仔多年至今依然鍾情松山市場內的無名水餃攤。
他們的水餃皮帶勁,餡飽滿,可以吃到皮香、肉鮮和高麗菜的甜和脆,搭配桌上的生蒜更是過癮,香港沒有這種吃法,是來台灣才學會,甚至學懂了水餃加湯的來一套,有時是酸辣湯,有時是魚丸湯,邊吃邊看著店家賣力煮餃與包餃,是好吃以外的樂趣。
前一陣子和《TRAVELER Luxe 旅人誌》雜誌的編輯小姐 Sherry 聊到松山這一攤,她立即推薦松江路上的祥哥水餃。
「你應該會愛。」她說。
愛不愛還不知道,品味過後再來和大家做報告。
松山市場水餃
add 台北市松山區饒河街162號巷內
tel 02-2761-3161
time 11:30~14:00,16:30~18:30,週日公休。
台北南機場夜市「曉迪筒仔米糕」,藏身米糕店的極品滷肉飯!
吃與煮,是相輔相成的循環。正因懂得品嚐,才煮得出美味料理;又因懂得做菜之不易,而對端出功夫菜的廚師與店家感到英雄惜英雄。港仔從吃滷肉飯到做滷肉飯,體會出國民小吃的細膩與鄉愁。
和朋友相約南機場夜市吃曉迪。
友人為筒仔米糕而去,港仔則目標明確指定要吃他們的滷肉飯。
是他們的米糕不好嗎?
非也。他們的米糕有滷蛋、肉塊、香菇、蝦米材料豐富,而且糯米飯煮得毫不含糊卻又濕軟黏糯,配上店方自製的醬汁鹹中帶甜的恰到好處,又香又好吃,難怪是招牌,走紅有理。
只是港仔更愛滷肉飯。
曉迪的滷肉飯名氣不如米糕響亮但水準同樣高。他們的滷汁烏黑油亮,甘醇中帶醬油香,手切滷肉肥比瘦多卻肥而不膩,放進口中,舌頭稍加挑撥,化作油脂,包裹著分明的米飯,順滑好吃,叫人一口接一口,難怪有人用魔性來形容。港仔愛以芋頭排骨酥湯配著吃,想豐富點會多加一塊腔肉或來一客豬腳,但重點是不能沒有滷肉飯。
朋友大感不惑為何會對滷肉飯如此愛?
其實當年也曾嫌棄此飯要煮太麻煩。
文火慢燜的思鄉之情
在開始寫作旅遊書之初,曾應香港星島出版社之邀寫下《台北夜遊》一書於2004年。
當時找來台灣朋友為書中單元煮滷肉飯,她非厲害廚娘,唯獨擅長燉煮一鍋好滷肉,全拜當年留學加拿大所賜,每回煮來一鍋解鄉愁於想家時,功多自然藝熟,成就了她人生 One and the Only One 的最拿手。
當晚拍攝由晚上八時開始,一直弄到凌晨一點多才結束,但食譜明明寫著烹調時間只需兩小時⋯
筋疲力盡下不禁替海外台灣人為嚐一口家鄉味叫苦,同時慶幸香港人的國民飯食是簡單的餐肉蛋飯,只要把煎好的午餐肉和荷包蛋舖在白飯上,淋上醬油,數分鐘便能完成,又能因地制宜,把午餐肉換成火腿或熱狗,即便被評為沒營養,沒深度,卻是最道地的正宗港味。
在台待久了,港仔成了半個台灣仔,偶爾長期留港或到外地工作時,會如台灣人般想念滷肉飯。畢竟外地的台菜餐廳道地與否難保證,香港亦不例外。為免吃到假台菜,只能自煮,不能求人。
要煮出這碗國民好飯著實難,單是食材選擇和處理已叫人頭大。
肉的肥瘦、切丁或切絲,都能影響口感和膠質的呈現。火喉、時間上亦要小心掌控才能燉出醬香、油脂又不死鹹。米飯同樣不能忽視,既不能太軟綿,也不可以太粗硬,粒粒分明中要帶點濕度才能襯托出滷肉的百般好,於是選擇白米成為關鍵之一。甚至保存也有學問,曾經因為在鍋中保溫過度令滷汁變得太濃太鹹,最後不得已倒掉一整鍋。
終於感受到台灣遊子為何麻煩亦要煮,因為從切肉、炒香到燉煮的每個步驟都是思念的滋味,即便燜煮需時,但是多一秒的等待守候,就是多一秒的心靈慰藉。
因為會煮,更懂得欣賞,所以每逢遇到好吃的滷肉飯都不會錯過,必吃無疑。
甚至覺得,不管是手切、帶皮、肥的、瘦的、甜的、辣的、重膠質或是配醃瓜酸菜,只要能吃到這一碗,已是小確幸,是要心懷感恩的。
曉迪筒仔米糕
add 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二段307巷
tel 0935-287-168
time 11:0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