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之淬鍊,堆疊出味覺的漸層感 ╳ 胭脂創辦人Sharon
醃漬和發酵,不僅可增添食材風味,更重要的是能延長食物的保存時效。世界各地族群賴以維生的東西不同,也都有獨特的醃漬發酵食物,承載了當地最深層的文化,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當年離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後,「胭脂」的創辦人 Sharon 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時間是現代人最寶貴的東西,當你開始有自己的時間,就能比較專注在生活上。」,Sharon 回想起當時他開始有空閒能走入市場,認識每個季節的當令食材,也發現台灣雖然地域不大,但物產十分豐富,某些食材在特定季節還會過量盛產,讓她開始思考如何處理這些食材,或是延長它的可食用期限。但真正啟發他對食物保存的好奇心,是某次朋友從台東寄來的梅子,讓她驚覺:「梅子不像草莓那樣直接吃就很美味,但盛產數量又很多,所以就開始研究如何處理這些果實。」Sharon 笑著說。
在摸索的過程中,發現除了手法和使用材料會造成風味的差異外,其實與時間的拿捏,也有非常緊密的關聯。秉持著更近一步了解的念頭,Sharon 開始研讀相關書籍,也四處上課學習,但當時醃漬和發酵的課程還不是很盛行,多數人還是憑著自身的經驗去傳授知識,「我感覺那時候得到的資訊,都是滿片段的。」Shraon說,她認為如果能將這些內容組織起來,具象醃漬與發酵的步驟過程,讓有興趣的人們能系統化學習,或許會是個不錯的嘗試,也因如此,「胭脂」便孕育而生。
與自然重新連結
因為自己對醃漬發酵抱持的熱愛,Sharon 也希望透過課程和產品,讓更多人明白這件事情的樂趣所在。Sharon 說:「我本身是對吃有點講究的人,對味道比較敏感,也有好奇心,簡單說就是一個對食物滿挑惕的人。」醃漬和發酵的食物,經由時間的轉化,堆疊出千變萬化的風味層次,對愛吃的 Sharon 來說,這件事情有著無限新意,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物產,「你要如何讓作物呈現在味道,或是最後要如何料理和品嚐,這件事情實在非常迷人。」
而透過學習不同季節作物處理方式的過程,也會參與到季節轉換和作物供給的變化,因為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中,不太可能每一個人都去體驗耕種或是到叢林中狩獵。Sharon 說:「增進對食材的認識,或許對自然氣候變遷也會比較有感一點。」她認為這也是一種和自然連結的方式。
醃漬與發酵的差異性
人們時常將醃漬和發酵混為一談,但儘管二者目的相同,手法卻不一樣,「這個是我上課時首先會和大家釐清的概念。」Sharon 解釋「發酵」這件事,指的是微生物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質並轉化,讓適合人類腸道的酵母和乳酸開始工作,產生具有防腐功能的酒精和酸度,屬於人為干預的一個過程;而醃漬比較像是利用已存在的介質,透過高濃度的醋、飽和鹽水,或是糖分來抑制食物生菌。
「很多人會覺得說吃發酵食物多好,但我比較不常去強調食物的功能性。」和功效相較之下,Sharon 比較著重在「味覺」的體驗,她認為如果知道處理的方法是什麼,其實就可以自由運用,然後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味道。「我覺得醃漬和發酵,是可以保留台灣土地的味道。」Sharon 期望透過課程,能讓人們願意在家開始動手做,同時對台灣這片土地與食材有更多尊重,她也期盼自己未來能更致力於保留屬於台灣的味道。
【Profile】Sharon
因為對「吃」這件事的重視,以及對食物的好奇心與熱愛,透過朋友贈送的梅子,讓 Sharon 開始思考如何將當季盛產的食物保存下來,藉由等待時間的發酵,轉化出獨特滋味,用醃漬封存四季節氣的美好風味,醞釀出食物的漸層光景,於是與夥伴們一同創立以「醃漬」諧音為名的「胭脂食品社」。
新保存食代,裝滿對土地的愛 ╳ LOUU創辦人陳小曼
現代社會食物浪費的情形隨處可見,儘管已經有不少民間企業、非政府組織和意見領袖們都針對這樣的問題做出努力,像是創立食物銀行讓剩食變續食、優先購買即期商品、倡導醜蔬果也一樣好吃、外食適量點餐……等,但是對於如何保存和有效利用食材,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有其他解方?
「其實和疫情無關,但這件事確實驗證了某些我的想法」,問起推出保存食品牌「LOUU」的原因,食物設計師陳小曼表示這個念頭早已在她心中打轉數年。大學主修建築的她,除了習得設計建造的專業知識外,觀看事物的方式也深受影響。「求學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被提醒是有社會責任的。」於是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成為她不斷思索的問題。
因興趣而到米蘭攻讀食物設計研究所時,陳小曼也接觸到非常多與食物相關的社會議題,像是食物浪費、糧食分配不均、飲食中的階級差異等,對她來說最震撼就是食物浪費這件事,也讓她開始思考,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能讓食物延長保存期限?
以古老保存魔法解決問題
在保鮮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如何延長食物的食用期限,維持食物的鮮度,是人類要好好存活下來的基本生存技能,小曼說:「我們今天問題是食物太多了,去一趟大賣場回來,老實說就是等著這些東西壞掉。」她認為,或許可以從古人的智慧去挖掘解決方式,將延長食材壽命,作為減緩食物浪費的一帖良方,而這一步到底可不可行,目前的她並沒有答案,但或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在心中萌芽的念頭,直到一次採訪的問答後才正式落實到日常中,「那時候的問題是『你覺得食物設計可以拯救世界嗎?』,當時我就覺得其實誰都可以」小曼表示,作為一個消費者,只要買東西的時候看一下背標,這個舉動就會改變很多事,開始注意自己吃了什麼到身體裡,有了食物意識,不知不覺中就會更在意自己的消費行為;而如果角色轉換成食品製造商,罐頭工廠的老闆決定把罐頭的油換成比較好的油,一天做八萬罐,就會影響吃下這八萬罐的人,「當然還有很多很小的事件,但一切串連起來,我就想說,或許來做罐頭不錯。」小曼說。
有一段時間,罐頭食品可說是珍稀食材的代名詞,只在高級場合才會出現,像是婚宴中的鮑魚罐頭,或是飄洋過海的舶來品。「經濟起飛時期,罐頭有點變成戰後物資,或者是颱風才會去買的東西。這變化到底是為什麼?」於是陳小曼腦中興起了創造屬於台灣經典品牌的念頭。建築物是一個巨大的容器,裡面有人、有光,而玻璃瓶、陶甕同樣是容器,我來做容器內的東西,也跟人與時間相關,靈光一閃的念頭,把過去的生活經驗跟未來想做的事情就這麼連結起來了。
提到品牌希望帶給人的形象,陳小曼提到過往住在西班牙的夜生活,到了酒吧就能享受充滿在地特色食物罐頭,因此在打造 LOUU 時,品牌畫面就十分鮮明地浮現了──在餐桌上,大家開罐後輕鬆愉快地分享不同的風土滋味。
在保存食的開發過程,食物能展現在地風采是首要目的,並創造一個當代台灣人都會了解、覺得有趣的物件跟場景,是陳小曼目前的重心。畢竟活在這世界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想法會一直改變,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會是什麼?都還很難說,不過「LOUU 就是我現階段的成品,當然心裡也還會一直想,我還可以做什麼?希望未來有朝一日我可以找到答案。」小曼說。
│未成年請勿飲酒│
陳小曼
畢業於實踐建築設計系,於建築事務所工作期間與夥伴成立食物攝影工作室,擔任食物造型與企劃,並獨立出版食物影像刊物《Nutty Project》。後於2015年前往義大利米蘭理工學院攻讀食物設計碩士學位,畢業後至巴塞隆納食物設計師 Martí Guixé 工作室實習。
2017年返台後創立公司,專案項目主要為展演、活動策劃;常與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合作,以食物為載體,探討人和食物之間相關議題,並打造有趣的展演、活動策劃等。於2021年創立保存食品牌「LOUU」,以富含台灣在地風味的即食罐頭和風味奶油,希望給人們未來的飲食市場有多一點選擇。
web louufood.co
FB 陳 小曼 Slow Food Design
IG slow.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