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山給我一種回家的安定感!以香氣側寫台灣山林 ╳ 氣味設計師潘雨晴

2022-04-10 14:00
text TRAVELER Luxe旅人誌 Cindy Lee/photo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林衍億‧潘雨晴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氣味是最溫柔的喚醒,打開身體內關於大自然的記憶。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潘雨晴以香氣收藏山林,封存沾染晨霧水氣的草葉沁香、原始森林的苔癬清新、以及穿梭馬告與菸草的獵人氣息。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大大小小的琥珀色玻璃瓶,收藏各式各樣的氣味,煮熟的東部稻米、曬過太陽的棉被、泥濘裡的野薑花…打開瓶蓋,循著味道的指引,彷彿能瞬間移動到另一個時空,也許是童年鄉下的阿嬤家,也許是檳榔花開的花東縱谷。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潘雨晴

「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潘雨晴原本是位茶道師,因迷戀茶葉層次多元、細膩豐富的香氣變化,想要保留茶的香氣,跨界投入香水領域。半路出家雖然艱辛,但優點是不受學院派框架的束縛,關於氣味的想像力得以自由馳騁,「調香對我來說是一種創作。」她認為設計香水應注重感受性,腦中先有情境,設定想要傳遞的情緒,再從氣味資料庫裡擷取組合,不斷嘗試,找到各種香味和弦的平衡,與其說她是調香師,不如稱為「嗅覺藝術師」。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以氣味詮釋台灣印象

創業之初,潘雨晴的目標就相當明確,想做個具代表性的台灣精品品牌,讓國外人在鳳梨酥和小吃之外,有另一種看見台灣的方式。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我想對不認識台灣的人這樣描述:台灣是座島嶼,島上有很多森林,森林中有許多特有樹種…」因此,品牌的第一款茶香水以森林木質調開場,杉木和台灣檜木勾勒出小島樣貌;接著,從外而內逐步認識這塊土地,主角選擇金萱茶的梔子奶香,表現底蘊深厚的台灣茶文化;再深入與島上的人們相處,烙印心底的是濃濃人情味,尾韻則採用廣藿香、零陵香豆、麝香等調製,傳遞如墨一般內斂而溫暖的氣息。

P. Seven 台灣茶香水/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這一款《茗香水》娓娓道出潘雨晴的台灣故事,不僅獲選為 2018 年「坎城影展台灣之夜」與2019年「紐約官方時裝周」指定外賓禮,更連續四年被指定為外交部貴賓接待禮。

P. Seven 台灣茶香水/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潘雨晴小時候在富里的客家村長大,兒時的甜美回憶都是山、海與自然,即使北上唸書就業,夢中仍時時回到花蓮。她在腦海中修築一座氣味圖書館,兒時記憶和生活體驗都被珍重典藏,成為香水發想的靈感,例如:阿嬤梳妝台上的花露水、客家村的桂花、參加原住民祭典時的小米酒和煙草味、193號縣道上的月桃和檳榔花香。氣味是打開記憶的開關,所以 P. Seven 的香水在淡雅舒心中,總是摻揉溫柔的回憶感,喚起使用者的共鳴。

P. Seven 台灣茶香水/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記憶中的味道也包含花蓮的山,那是野孩子們天不怕地不怕的探險。清晨5、6點天剛亮,鄰居玩伴們吆喝一聲,撿根木棒就往山裡跑,森林裡沒有規劃完善的休閒步道,恣意生長的雜草比孩子們都高,每天開發不同的路線,一路上尋找捲起的樹葉,收集躲在葉子裡的毛毛蟲。

潘雨晴/P. Seven 台灣茶香水創辦人/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山給我一種回家的安定感,帶給我很大的能量。」大自然中奔跑的快樂童年,轉化成一縷縷令人放鬆的療癒幽香,檜木、檀木、杉木、雨後苔癬、沾染濕氣的泥土味都在潘雨晴的魔法下調和完整,閉上雙眼輕呼吸,香氣已帶我們回到那一片鬱鬱蔥蔥、充滿生命力的森林。

潘雨晴
任職於圓山飯店千江月茶道師時,愛上茶香豐富的變化,啟發對嗅覺的想像。2012年創立 P. Seven 台灣茶香水,以嗅覺藝術為基礎,創作出多款蘊含山、海、茶等風土文化特色的台灣香,表現東方茶香特有的輕靈寫意。設計「台灣氣味巡迴展」,與王品、星宇航空、薰衣草森林等各大品牌合作,客製專屬企業氣味識別,並於2019年隨著誠品生活進軍東京日本橋設櫃。
web www.panseven.com

延伸閱讀

真心誠意的對待,就會像情感一樣越陳越香 ╳ 祥記梅子

2022-05-05 19:00:00

以日本老花布,糾結打造復古貝蕾帽,JOJA糾結創作

2022-03-28 14:00:00

跟隨作家劉克襄 ,探索野性香港,找尋屬於香港的不同風貌

2021-09-03 09:00:00

達人限定私房風格旅!台灣叢林法則,來場野外訓練之旅

2020-10-28 19:00:00

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一顆石頭的神祕旅程 ╳ 野地錄音師范欽慧

2022-04-09 14:00
text TRAVELER Luxe旅人誌 鍾瑩貞/photo TRAVELER Luxe旅人誌 王辰志‧范欽慧
范欽慧/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記錄聲音之外,范欽慧也開始關注環境的所有訊息,包含人和土地的情感,以及其他各種面向。也因為一顆石頭,她走上一段不可思議的神祕旅程…

石頭/范欽慧/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我希望能成為走入森林,光是透過鳥叫聲,就能夠辨認出牠的名字的人。」僅是一個單純的起心動念,二十多年前,正值三十歲的范欽慧便許下這樣的心願,二話不說,她辭去《天下雜誌》工作,寫了份企畫案給教育電台,提案通過,她成了「自然筆記」廣播節目主持人,從此可以堂堂正正走入山林與鳥類、動物、植物、昆蟲終日為伍。她用聲音說迷人的故事,一轉眼已是二十六年。

范欽慧/山裡/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我把所有錢拿去買設備、錄音機,自己做名片。到處跑,什麼都不要了,只要一雙登山鞋,我只需要成為那樣的人!為了一個小小的題目,待在山上一週,根本不想下山。」她體認到,人不光只是活著,而是要去感受一個更大的存在,那個存在並非依附在生活的生命節奏裡,反而是自己跟周遭所有事物融合在一起。「我想要成為那樣的人,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安定感,我覺得我到哪裡,就知道何時花開花謝,了解植物的四季氛圍、季節的轉合,那是我想要的。」

范欽慧/山裡/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於是,她跑遍台灣各地,邂逅了東眼山的繡眼畫眉、知本森林大赤鼯鼠、蘭嶼的角鴞、富里森林的朱鸝和獼猴,甚至還帶領大家聆聽阿里山日出的聲音。「如果這城市有音樂,都得感謝那些從不計較酬勞的歌手,儘管牠們的初衷不是為我們人類獻唱。我們必須為牠們保留一個可以發聲的舞台,並且學習欣賞那些豐富多變的曲目。」范欽慧說道。

山間步道/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一平方英寸的寂靜

2012年,她讀到美國野地錄音師戈登.漢普頓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提到戈登.漢普頓在美國奧林匹克國家森林公園的霍河雨林,放下一顆印地安酋長送他的紅色煙斗石,他認為這是最棒的錄音地點,也是寂靜聖殿,他誓言捍衛這一平方英寸,保存最原始的生態及聲音。因此寫信給所有經過這片雨林的航空公司說明寂靜的珍貴性,最後,竟改變了三家航空公司的飛行路線。戈登認為:「寂靜(silence)就像瀕臨滅絕的物種,但寂靜並非完全無聲,而是『沒有人造的聲音』。」人造噪音無所不在,入侵我們的生活、荒野林地甚至海洋,若失去維護寂靜的能力,也等同與大地失去連繫。

寂靜山徑/陽明山/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范欽慧大受感動,原來錄音師不只是一個聆聽者,還可以用腦袋中的聲音去改變大家。於是她寫信給戈登,對方馬上回覆並請她寄一顆石頭,讓他放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之地。她將來自花蓮的白色線條石頭寄去,在2012年12月12日,讓這顆石頭開始了它在一平方英寸的旅程;兩個月之後,戈登把石頭寄還給她,並在信裡寫下:「這是台灣的寂靜之石、台灣的許願石;願望會沿著石頭上的線條展開它自己獨特的旅行,最後就會達成我們的心願。寂靜將會回家(silence will come home)。」

山間步道/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於是范欽慧決定帶著石頭尋找寂靜,走過義大利、日本…像艾蜜莉一樣,到哪裡就拍一張照,最後帶它到心中的寂靜聖殿──太平山。「太平山的聲音對我來說是獨特的,因為大量的檜木林、厚重的苔蘚,非常純粹;不會一直受到飛機航線干擾,也沒有戰鬥機,與人類的喧囂有一定距離性,但又不會荒僻到難以抵達。」從翠峰湖的東側入口進去,一直到奧陶紀苔原,那裡有很強大的寧靜氣韻,像電影《魔戒》一樣,枝條盤纏,具視覺張力。「我帶了很多科學家及聲音研究者進去測量,那裡可以低到26分貝,一般圖書館則是30分貝。」范欽慧說。

范欽慧/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2016年,我開始關注很多事,也開始轉換自己,我沒辦法默默地坐在錄音間當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我把自己變成一個戰鬥體,為我想要捍衛的寂靜發聲。」於是她走出去,創立台灣聲景協會,出版著作《搶救寂靜》,甚至去師大環教所念書,學習如何設計教案、訓練解說員。花了六年的努力,遊說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終於在2018年,全世界第一條國家級「寂靜山徑」,就從海拔1840公尺的「翠峰湖環山步道」出發。

告示牌/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那顆石頭就成為寂靜山徑的 Logo,翠峰湖旁的告示牌會指引你怎麼去領略,用一種非常安靜的文字、極其謙卑的方式告訴大家:你正走在寂靜山徑。」嘗試聆聽每一顆雨的聲音,聽到東北季風送到了這裡,沿著檜木林,滴在岩石上,經過吸附,水砸在水潭中,每一顆聲音都被聽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步道上一顆雨滴的聆聽,一個水潭就是一個音樂廳,這就是寂靜山徑。」

范欽慧/田野/台灣
圖片版權 / ⓒ范欽慧

范欽慧認為:「聆聽是需要用感官去參與的,必須要閉嘴,靜下來,才能感受到寧靜。」特別是疫情未停的今天,寧靜是許多人必須擁有的力量。

范欽慧/台灣
圖片版權 / ⓒTRAVELER Luxe旅人誌

「走上一條步道,相信一顆石頭,如果你願意相信一顆石頭,什麼事情都可以發生!」多年前的她也沒想到「自然筆記」節目會成為一個基地台、一顆落種的土壤,把溫柔又生動的聲音傳遞到每個人的耳裡,在步道上聆聽心底的聲音,「這節目就像母樹一樣,等我死後,還可以繼續長,就像植物的成長,也像苔蘚,慢慢長成一片。我希望能做到八十歲!」她眨著明亮的眼睛笑著說。

范欽慧
野地錄音師、自然作家、聲音藝術家、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從小就是喜歡自然的孩子,卻在升學競爭環境下,切斷了這份對自然的孺慕之情。24歲去美國兩年,發現自己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台灣;30歲之後決定成為 Soho 族,開始拿著錄音機與麥克風,上山下海記錄台灣土地的聲音,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博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已26年,獲多座廣播金鐘獎及多次入圍。2013年推動「寂靜山徑」計畫,喚起更多人關注自然聲景保護的價值,積極推動聲音的環境教育,創作內容包括文字、聲音、影像、展覽、音樂會,傳達對生態及土地的關心。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成為(繼日本之後)亞洲第二個「用聲音進行環境運動」的組織,希望透過聲音改變世界。
著有《樹上的朋友》《寂靜山徑的呼喚》《搶救寂靜》《跟著節氣去旅行》《海洋行旅》等創作。
FB 范欽慧 (Laila Fan) 
web 台灣聲景協會 www.soundscape.org.tw

延伸閱讀

揭密「台式酒店」與「日式酒店」大不同!《華燈初上》的技術指導親自傳授,販賣曖昧的心理療癒所

2022-09-05 09:00:00

重現大正浪漫的台北萬鏡寫真館 ╳ Ricor,兩層樓建築、圓拱形窗框、彩繪鑲嵌玻璃,只有現在可以看得到了

2022-05-31 10:00:00

療癒大人的舒壓提案,台灣絕景溫泉5+

2020-10-22 09:00:00

環島台灣來種田,自耕自食的農夫體驗

2018-06-30 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