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家的磨石子、洗石子地板,台式建築的裝修魔法
「磨石子」建築技術最早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並於日治時期傳入台灣,當時日本人在台灣展開大規模的公共建設,將新式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引進台灣實驗,同時引進擬石材工法作表面裝修,早年最常運用在公共場所、學校與廟宇,到了一九五○至一九六○年代達到興盛,開始被大量運用在生活與家庭房屋的建築設計。
磨石子,指地板或牆面等建築原材經打底整平、填石、打磨等數道手續後所完成的平滑表面,由於工序繁複,十分考驗施作者的手上功夫與經驗。
在常見的磨石地板中,圖形分割處都會嵌入銅線,一方面是美感上的顏色區分,另一方面則是預防裂痕出現時的大面積延伸,也因如此,就衍生出了所謂「銅線磨石子」圖案。
早期年代的民房多為屋主自建,屋主通常希望在屋中加入獨一無二的裝飾,就會將心儀的圖案帶入磨石子地板中,例如象徵招福納財的圖騰,低調彰顯自家財力;另外還有描繪神仙故事、象徵吉祥福氣的作品多半出現在寺廟裡,可說是早期珍貴的精緻建築工藝。
除了磨石子外,另一種可讓表面呈現石材粗糙質感的「洗石子」工法,也是同一個年代後期興盛的老建築工藝之一。
洗石子是一種將細石混和水泥漿均勻塗抹牆面或柱體的工法,等待沙泥略乾後,再用清水緩緩將表層的水泥砂漿沖刷掉的動作,這個沖水的動作即是「洗」這個字的由來。
由於石材表面有粗糙的效果,經常使用在大面積外牆柱體、門窗,或是柱頭裝飾,可仿造出可仿造出石塊堆疊的效果,展現出建築外觀既細緻又氣派的一面。
老建築必備特色「鐵花窗」,傳統工匠打造的時代美學
隨著一九二○年代西洋現代建築傳入台灣後,「鐵花窗」逐漸出現在台灣的廟宇和洋樓街屋中,以黑鐵為材料,經由焊接、鍛造、彎折等公法,製作出鐵窗圖騰的民間裝飾工藝。
鐵花窗圖案完全來自工匠的靈感,其中以幾何或圓弧圖形最常見,也會有具象化的圖案,例如富士山、花葉、音符、水果、動物等,還會依據屋主的喜好,將鐵花窗做成屋主的姓氏,或是為喜愛音樂的屋主做成五線譜的圖案,各種造型背後蘊含著那個年代的生活故事。
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鐵花窗迅速在民居建築中流行,除了美觀之外,還兼具防盜功能,築成一道道隔絕人與外界的囚籠。
以鐵鑄成的美麗花窗,不僅是師傅以歲月彎鑄而成的工藝傑作,更是承載每戶人家美好歲月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