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萬張防疫保單恐藏理賠爭議,消基會籲金管會正視
台灣疫情大爆發,成交的防疫保單已高達289萬張。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今天(25日)表示,隨著確診及隔離人數暴增,未來輕症或無症狀患者,若被送到加強版的集中檢疫所及防疫專責旅館,未必還能符合申請住院醫療保險金的理賠規定,消基會呼籲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應針對可預期的防疫保單契約爭議,邀集保險業者共商解決之道。
防疫保單現在是保險市場的熱銷商品,消基會表示,全台的保單量已達289萬件,若以1人1張保單來算,相當於有12.6%的國人買了防疫保單,但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宣布症狀分流的醫療降載措施,預期輕症或無症狀確診的被保險者未來將會受到醫療資源的排擠,也連帶影響理賠權益。
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原音)因為我們的醫院我們的降載措施,怕大家擠到醫院把醫療系統給崩潰掉,因此政府就推出一些中間過渡措施,叫做「方艙醫院」或者叫做加強版的這些收容機構,這個收容機構固然是一種隔離狀態,可是他到底算不算是醫院?算不算是住院?就有會產生爭執的可能性。』
消基會也抽樣來自8家壽險及產險公司推出的防疫保單,統計發現,保險期間皆約定1年,如要續保則需符合個別約定,而每張保單的理賠範圍及理賠金額都不同,假如確診被醫院收治,進行14天的住院治療,可請領的理賠金額在新台幣1萬4千元到7萬2千元之間,確診保險金僅限請領1次,當中有一張保單約定,如契約生效前30天內,被保險人曾罹患同一種法定傳染病,則無法請領理賠。
消基會也發現,這8張保單中,僅有2張提供法定傳染病的隔離費用補償,但被保險人只有在收到政府隔離通知書處分而在家,或在指定處所隔離或隔離治療者,才可申請補償金,目前議論的封城或封區狀態,雖然同樣是在家隔離不能出門,但不符合隔離補償金的請領條件。
黃怡騰提醒民眾在投保防疫保單前,先比較「隔離保險金」的理賠額度,其次為確認已投保的醫療險是否涵蓋法定傳染病及額度是否足夠。消基會同時呼籲金管會,應儘速針對可預期的保險契約爭議,邀集業者全面檢視與調整保單契約未盡完備之處,以保障數百萬保戶的權益。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臺
父母居家辦公顧小孩壓力爆表,心理師給3建議
防疫升級,民眾生活不便,父母更是壓力沉重,居家辦公還要顧小孩,許多父母大喊吃不消。心理師表示,此時更需要生活規律並進行時間管理,否則工作、小孩兩頭混亂,只會讓心情更火大;心理師也建議在家中找一個獨立房間,家人間約定好輪流使用,工作、學習才不受干擾。
本土疫情嚴峻,全國防疫警戒升為三級,學校停課,許多父母居家辦公的同時還要照顧小孩,處理孩子線上學習與生活起居,工作、小孩兩頭燒,不少父母身心緊繃、情緒不佳。
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21日受訪時表示,目前的情況就像是延長放暑假與寒假,但孩子又無法去安親班,她建議父母首要之務便是讓生活作息規律,讓孩子跟著原本在學校的作息節奏,如常進行各項活動。
其次,則是進行時間管理,李玉嬋說,大部分的人都花80%的時間做比較不重要的事,而在現在的非常時期,更應該清楚把握最精華的20%的時間,完成非做不可的事。她說:『(原音)所以我們要花最精華的20%的時間其實是做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是這樣的話,才不會更焦慮,因為你如果越沒完成你工作交辦的,那小孩子的進度、生活又很混亂,你會更火大。』
李玉嬋指出,第三點則是家庭溝通與協商的時間,因為在疫情發生後,家暴案件越來越多,而現在防疫升級,民眾更是減少外出,家人間容易起衝突,此時是很好的機會去練習家庭溝通與協商,比如家人間訂下規則,吵架後各自進房,避免衝突擴大;約定好輪流使用某個獨立房間,可不受干擾地辦公、念書;也可以每天花一點時間進行小型的家庭會議,處理家人間的不愉快。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