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3/27盛大開幕!年度夢幻藝術展搶先預告
寶藏巖光節於每年春夏之際開展,2021年將以「棲息在光中」為引線,運用策展搭建出各族群對山城聚落的想像。以「光」為媒介訴說故事,邀請民眾於3月27日至5月9日期間蒞臨,跟隨文史軸線踏著腳下的光,在蜿蜒的小路上循著層層堆疊的線索,自藝術與生活交織的景緻中,找到棲身的一隅天地。
展覽概念「棲息在光中」源於「家」的構想,家屋的建造回應著地形、氣候和自己的需求,形成了融匯在山坡形貌中的聚落。因此本屆光節以三個視角:「個體之思」、「家屋之形」和「自然之境」為命題,邀請13組藝術團隊,觀照藝術創作中對「家」的不同定位,從自身家族記憶與個人生命的角度,也從個體在多維的空間資源中、在群集中所處的生態棲位,詮釋人與環境之間的多變狀態與關係。
個體之思
錄像作品〈縫:被撐開的記憶〉圍繞在原生家庭情感上的破碎,是洪鈞元對於「家」之結構的荒謬性的反向演繹。
林明彥在蓄水池的作品〈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則反映出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與不自言喻的單純心境。
家屋之形
姚仲涵的〈光電獸#21-痕跡掃描〉思考作品與斷面建築群的關係,原本蒼白的房舍因著閃爍的光線有了生氣,曾經因防洪線的保衛,形成的一面錯落高聳的場景,在聲光的演繹與綠色植物的環抱下,宛如天然的劇場。
以居所空間的狀態為思考,洪梓倪的〈直角〉將光束藏於木門後,在每一次的開啟與關閉中,製造屬於空間的隱蔽性和親密感。
自然之境
顧廣毅作品〈變態的正常,正常的變態〉以科學家的研究理論為基礎,從不同角度觀看人類與非人生物之間的異同。如同生態系統,聚落也動態地在時間的推移中一直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和演替之中。
陳家翊在〈未知的場域系列:寶藏巖計畫〉中以植物圍繞工地場域影像的場景,突顯人類棲居環境中人工與自然交相混雜的曖昧與未知狀態。
信義誠品衛星展區與常設展「迴盪之聲」
寶藏巖光節本次增設衛星展區與常設展,試以多樣性的觀看角度,豐富展覽樣貌。其中衛星展區於信義誠品三樓,將同步展出藝術家陳家翊裝置作品〈未知記憶〉。
另外由策展人施雅恬規劃的寶藏巖文史常設展「迴盪之聲」,展品由四部分組成:蒐集學術、出版、照片資料的文獻區。吳修銘的〈聲音臉譜〉訪談居民日常;用聆聽體驗呼應展覽的歸檔主題;錄像〈但水始終沒有來〉鄭亭亭以創作者角度,再創寶藏巖聚落影音資料成為一部循環對話的劇本;黃立慧現地創作的〈當貓〉,延伸自己長期對於「個體及群體的關係與界限」的研究,以互動式遊戲的方式讓觀者體驗聚落裡被消音、忽視的角色,例如「貓」。
音樂、市集、集章活動串連光的盛宴
寶藏巖光節為期一個半月,開幕週末活動與「野鵝快跑」聯手,在七組歌手、樂團表演及市集中,以音樂串起光,打造多元的觀展體驗。最後,走逛展區前,不忘先在入口處領取導覽手冊,依循「光印之間集章活動」的指引,即可兌換由本次贊助單位Love Dear、雅樂思、小鹿山丘、TRUEGRASSES、WeMo Scooter,提供的限量好禮。
2021寶藏巖光節「棲息在光中」
add 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date 2021/03/27(六)~2021/05/09(日)
time 11:00~22:00(週一休園)
遨遊台北迷宮山城,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曾是城市水源地,寶藏巖位處城南新店溪畔,發展出藝術和原生活共存的特有風景。一日老屋慢步,就從這座城市的起點出發。
陰天早晨,啟程尋找一座迷宮。築在山頭上的迷宮聚落,據說隱蔽在城南邊緣的角落,已經靜靜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細雨霏霏,沿著水源市場後方汀州路三段,轉近230巷,找到目的地對外連結的唯一出入道路。聚落倚著小觀音山而建,地勢從入口處便開始微微起伏,想起有人舊稱此地為「小九份」,望向雨霧裡的山坡聚落,真有幾分悲情城市的韻致,而這裡也確實可寫下顛沛流離的移民史。
從300年前新店溪帶來第一批漢人居民,興建了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寶藏巖佛寺,移民們依著信仰和山勢而建的聚落,順理成章地起名為「寶藏巖」。往後的土地誌中,這裡曾是水源區、軍事重地,也曾蓋起違章眷村,原居民老兵娶進外籍新娘,年輕學子則為了房租低廉的住所搬遷進來。組成寶藏巖一地的人口,向來沒有本地或外來民族之分,只要入住這個與世隔絕的天地,就成為在此共生的居民。
一面沿途玩味230巷圍牆塗鴉,一面行至巷底,距公館只有6、7分鐘腳程,此時商圈的喧囂卻已全然被隔絕在外頭。巷底「藏寶圖」濃縮聚落地貌,這幅鮮豔童趣版的寶藏巖藝術村地圖,標示著我們來到村落起點,而藝術已從一路上的彩繪畫作開始發生。
寶藏巖屋舍錯落而建,窄巷弄、小通道如蜘蛛網一般鋪天蓋地密佈在房舍間,是名副其實的迷宮聚落。導覽員告訴我們,此地居民多年來因著不同住居需求,「將房子蓋了又拆、拆了又蓋」逐漸構成層層疊錯的地貌。擁有特殊於一般住居群落的聚落景觀,今天的寶藏巖更添上藝術元素,現在蜿蜒的巷道不僅延伸至每一住戶家門口,也引導向每一件裝置藝術。
散步村內,一一遇見在不同空間散置的六張黃椅子,或遠眺浩渺水面,或盤踞於殘壁的荊棘與羊齒蕨間,以各自姿態說著各自的故事;入口處牆面彩繪是藝術家潘羽祐做足田野調查,以有機城市板塊為發想的作品,拜訪的這一天他仍繼續在230巷圍牆邊進行創作。一畝小山頭活出前所未有的風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進駐原居聚落,深具與在地生活互動的能量與對話空間。
藝術家駐村不是新概念,不同之處在於寶藏巖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除享有絕佳眺望視野之外,駐地藝術家需跟居民一樣接受、並一同對抗未被規劃成城市景觀的生猛自然。剛開村的十月,一連幾次密集的颱風豪雨,義大利創作者擺置在萬勝溪中的藝術作品就給暴漲的溪水沖走了,藝術家們在寶藏巖除了從在地文化汲取靈感,也謙卑地向自然學習取於在地、歸於在地的永續哲學。
村內有間流動的辦公室,藝術村總監蘇瑤華走出來與我們聊天,她指向車潮流動的水源快速道路說「快速道路是城市的符號,高速、大量地運輸是一座城市運作的必須」,而象徵城市迅疾發展的高架橋下,寶藏巖聚落保留了最原始「人跟土地本能的東西」,藝術家在新店溪畔動手做堆肥,居民也參加村裡開設的花藝工作坊,蘇瑤華說勞動過程中就有文化意涵的體現。
對她來說,寶藏巖最美麗的風景在沒有拆完的屋舍,從廢墟眺望無邊際的城市全景,有種都市邊陲的蒼茫體驗。方才在 Fortune CooKiss 黃椅子旁讀到的詩句,這時鮮明地浮現腦海:「寶藏,我失去了無數,但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我因何毫不覺得寂寞?」這個答案,要交給每一個親自看過、感受過寶藏巖的人來填空。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add 台北市汀州路3段230巷內(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
tel 02-2364-5313
web www.artistvilla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