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巴陵古道森呼吸,訂製一趟自然系親子旅行
巴陵古道最初是泰雅族人沿著稜線走出的一條部落通道,隨著百多年來世事變遷,古道早已淹沒於荒煙蔓草,直到2015年才重見天日。
巴陵古道上四座生態展示館設置地點皆與周遭環境息息相扣。在蝴蝶館外就有幾棵粗大的沙朴樹,是國寶級大紫蛺蝶的繁殖關鍵,大紫蛺蝶的的毛毛蟲只吃沙朴葉,母蝶會挑選30年生以上的沙朴產卵,因為只有這麼大的沙朴樹才會有足夠厚度的落葉堆讓大紫蛺蝶的幼蟲渡過冬天。
蝴蝶館內收藏有一百多種蝴蝶標本,包括小紅蛺蝶、柑橘鳳蝶、紫斑蝶等在內,總數多達上千隻;館外的戶外生態展示區,種植諸多蝶類食草,經常可見蝴蝶在此翩翩飛舞,夏天來到這裡,便有機會看到大紫蛺蝶的閃亮身影。
甲蟲館的周圍則有不少光蠟樹,那是獨角仙等甲蟲最喜愛的食草,據說夏季夜晚往樹上隨手一敲,就會掉下好幾隻甲蟲。這一帶最常見的是兩點鋸鍬形蟲;館內展示為數可觀的甲蟲標本,大多是本地特有種,如高砂深山鍬形蟲等,館內還設置一張世界甲蟲地圖,用以對比五大洲著名的甲蟲品種。
闊葉林館的周邊是台灣西北部典型的闊葉樹林,在抵達展示館前,會先經過兩條架設在樹上的繩橋。這一帶是血藤的蔓生之地,血藤會攀緣其他樹木到達樹冠層以獲取陽光,不但粗如枝幹,而且十分堅韌,像是松鼠等小動物皆會利用血藤往來穿梭在林木之間,蔡祕書於是以血藤為發想靈感,設計出最高離地13公尺的繩橋,讓遊客體驗動物們在血藤上行走的視野。
闊葉樹林館以樹葉、種子等面相來解說台灣暖溫帶闊葉林帶的生態系統,四根柱子別有創意,不但介紹栓皮櫟、青剛櫟、杜英、九穹這四種本地代表性植物的特徵,柱面還各鑲上一塊樹皮,讓遊客親手感受它們之間的差異。
地質館則從外觀即能看出主題,石造的外牆模仿地層剖面,館外的曲流廣場以造景順帶解說侵蝕面、堆積面與沙洲的成因,館內陳列各種岩石,還有一面畫上地質結構的玻璃觀景窗,可用來對照窗外地形。
館外的觀景台,則擁有觀賞大漢溪河岸褶皺地形的最佳視野,原本沉積海底的岩層受到造山運動擠壓而隆起褶皺,後來又經過河川、雨水長時間的切割侵蝕而裸露在外,成為觀察地質演變的最佳教材。
而從闊葉樹林館到地質館之間的路上,還能就近看到本地「三龜戲水」的特殊景觀,玉峰溪與三光溪在此匯流成大漢溪,其河道因為岩層結構的影響形成曲流繞行,凸岸處遠看像極了三隻龜首,而龜背就是蓊鬱蒼翠的山脊,這樣的畫面有幾許趣味,也有幾許靈性,更多的是大自然難以言喻的奧祕。
2005年通車的巴陵大橋長約185公尺,粉紅色的巨大弧形在一片翠綠河谷中勾勒出格外顯眼的月牙輪廓。一旁鮮紅色的巴陵吊橋則興建於1966年,連結兩端的巴陵一號及二號隧道,在巴陵大橋落成之前,曾是台7線上的交通要道。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access 搭乘客運於桃園總站或中壢站下車,轉乘桃園客運,再於拉拉山站(或巴陵站)下車。
自行開車的話則可以從國道三號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慈湖方向接台7線北橫公路,49公里處再轉桃116鄉道,接下來往拉拉山方向即可到達。
海拔高度 650~680公尺
步道總長 從拉拉山遊客中心到巴陵大橋全長1.28公里
步行時間 單程約45分鐘
行程建議 拉拉山遊客中心前的巴壟廣場→生態展示館: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樹林館→地質館→巴陵大橋→巴陵吊橋
注意事項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每日8:00開園、17:00閉園,入園免費。
漫步高雄中之關步道,聆聽森林的故事
因莫拉克風災封閉10年的山林重新開放,深入南橫公路西段,尋找綠意堆疊的高山天池,紅檜巨木挺拔蒼勁如昔,常年雲霧縹緲的中之關步道從沈睡中甦醒,繼續訴說布農族人的遷徙之路與抗日故事。
「長青祠」座落天池上方,供奉當初因公殉職的116名工作人員。南橫公路修築過程艱辛,曾經為了開通埡口隧道使用炸藥,卻因缺少無線電設備,隧道兩邊的施工的人員無法即時通訊,犧牲整個小隊的工作人員。「長青祠」前的平台視野絕佳,正對關山嶺山和塔關山稜線,南橫公路沿山彎繞盤旋,似乎也能讓開路英雄的英靈看看最後成果。
從空中俯瞰,愛心型的天池被群山環抱,似乎想用盡世界上所有綠色,濃淡深淺的綠堆疊高山湖泊的幽靜絕俗。天池為崩積層地形陷落形成的淺谷集水區,水源仰賴降雨以及融雪,時有水鹿,台灣獼猴、長鬃山羊、山羌等野生動物出沒,周圍原是芒草坡,遭山林大火燒毀,雨水將灰燼沖刷入湖,再加上宗教團體隨意焚香祭祀,造成湖泊優養化,原本藍色的湖水因此變色。
枕木步道繞天池一圈後進入二葉松林,密集植林造成樹木養分不夠,影響樹葉生長,從前不適當的植林方式,卻意外營造出蕭瑟美感。順著步道向上攀升,通過越嶺點後就正式進入中之關步道。
步道前段為海拔2,000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區,沿途有二十多株巨大紅檜生長在山崖邊,綠蔭遮天、古韻幽然,林下蔓生蕨類地衣,漫步其間,即使盛夏也能感受天然冷房的涼爽。
中之關步道大致依日治時期的越嶺警備道整修,至今依然可見石砌駁坎的痕跡,古道當時為砲車可通行的規制,全線寬敞平緩,只有一處越溪點經過碎石崩壁,需小心行走,快速通過。古道大多於密林間穿梭,偶有展望點可遠眺對岸,荖濃溪和拉庫拉音溪在玉穗山下匯流。
距離中之關出口約1公里處,有一座日治時期木炭窯遺址,當時的日本駐警使用周圍雜木窯燒碳化木頭,供應駐在所燒飯煮水、冬日取暖之用。
中之關駐在所遺址位於庫哈諾辛山北稜的肩稜台地,曾駐兵30人,還有設置學校,除派有全線最高階警官「警部補」,並派駐砲隊,為當時「關山越警備道」極重要的軍事據點。駐在所設於古道上方,用以監視往來行人,從一層一層的石砌駁坎遺址可推測駐在所規模。
中之關駐在所腹地寬敞,適合休憩野餐,只是須留意周圍遍佈的咬人貓,目前雖已看不到玉穗山,下層平台仍可眺望荖濃溪谷和群山。駐在所位於公路上方,新建步道連接公路,這段約300公尺的距離,是全程最陡峭之處。
走完古道建議順遊梅山部落,從梅山口的叉路轉進梅山里,越過亮紅色的馬舒霍爾吊橋,溪谷對岸的部落遺世獨立,周圍遍植梅樹,冬季梅花盛開似雪,春季青梅結實累累。梅山部落是南橫西段最後一個布農族部落,布農語稱為馬舒霍爾(Mashowaru),意思為「多黃藤的地方」,居民大多農耕為生,村落裡沒有特別的旅遊景點,只有崇山峻嶺間的靜好歲月。
中之關步道
access 自行開車前往南橫公路,經梅山口進入台20臨105線便道,公路20.5K為中之關步道入口(原南橫公路130.5K),25.1K為天池端出入口
海拔高度 1930~2280公尺
步道總長 約3.6公里,雙向進出
步行時間 單程約2.5~3小時
行程建議 天池停車場-長青祠-天池—越稜點-紅檜巨木-木炭窯—中之關駐在所—中之關步道出入口注意事項 梅山口至天池路段實施交通管制,於梅山管制站以車牌辨識登記進入,每日8:00~13:00開放車輛通行,當日15:00前需離開。每週二、週四因道路工程實行交通管制,禁止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