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數位身分證換發時程延後
內政部(27日)表示,原訂今年10月要開始換發數位身分證,但因受疫情影響,將調整換發時程;至於確切的換發時程,將視國內、外疫情狀況而定。
內政部指出,目前台灣並無製作此等高防偽PC晶片卡相關技術,由於印製身分證不能仰賴他國,一定要引進技術,因此現階段包含印製的機器及首批印製的卡片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原先規劃4月初要到國外取樣卡,但因疫情而無法前往,且架設機器、印製卡片也需要時間,勢必影響進度,因此調整換發期程。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臺
為防疫准用一次性餐具,環團指自帶餐具也能防疫
在防疫期間,有部分餐飲業者恢復一次性餐具,造成海洋垃圾汙染壓力,不過,台灣綠色和平組織(27日)提醒,自備餐具可以減少接觸,不僅能防疫也可以維護環境。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在去年推動少用一次性餐具,不過,有部分餐飲業者為了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恢復使用一次性餐具。
雖然是短期做法,但對海洋環境卻帶來壓力,因為這些一次性餐具會有很大比例都成為海洋垃圾,一旦經過風化分解成為小於5毫米的塑膠微粒,往往就容易被動物吃下肚,進而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類。
台灣綠色和平組織27日就呼籲民眾,自備餐具不僅可以維護環境也能防疫。台灣綠色和平組織主任李芳怡說:『(原音)(餐具)就是不會一直被摸來摸去的話,民眾還是可以安心使用,當然最安心做法就是,我們也鼓勵環保署應該跟民眾建議使用環保餐具,因為你自己帶還是最安心的。』
李芳怡也說,他們從2018年7月起,以每10公里為單位,在台灣海岸線進行為期一年的觀察,前幾項垃圾排名都是塑膠製品外,過程也發現,海岸出現的繽紛砂粒其實都是碎裂的塑膠。她說:『(原音)淨灘時候也會發現,尤其是砂質的沙灘,你看以為是很漂亮的小碎沙,事實上那些是很小的塑膠碎片。』
環保團體除了呼籲消費者少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外,也提醒零售業應持續盤點塑膠用量,才能為下一步的減塑方案提出具體改善作為。
本文轉自中央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