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口袋名單再添一筆!好喝到「5春」的職人咖啡,鎖住細膩原味
夾在兩棟新建大樓之間,這棟十多坪大的老舊矮平房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但黃老闆運用空心磚打造出大大小小的盆栽容器,為門前添上盎然綠意,頗有輸人不輸陣的感覺。
走進屋內,是與屋齡相襯的木質調空間,有 L 形吧檯座位區,以及將一扇保留鐵圓環的木門橫置在空心磚上變身為桌子,周圍擺放學生椅的座位區,除此之外的長板凳、圓椅凳,都沒有相搭配的桌子,就讓客人隨意拉把木凳充當桌子。
這裡沒有咖啡點單,客人一坐下,黃老闆便會上前詢問是否喜歡酸味咖啡,再依客人的回覆決定使用哪種咖啡豆。他站在開放式吧檯裡,現磨現煮,接著陸續送上兩杯以不同容器盛裝、種類各異的單品咖啡。他會建議客人,放涼慢慢喝,風味更豐富。
黃老闆在大學時因打工而接觸到餐飲業,當時他對內外場作業感到好奇,花了不少精神研究透澈,畢業後也陸續為中部多家景觀餐廳規劃吧檯區及進行教育訓練。鑽研鍋炒咖啡豆,則是在前輩的介紹下開始嘗試的。
他說,一旦開始炒豆,就回不去了。他熱切地想了解精品豆和商業豆的差別、烘焙度對生豆風味變化的影響等等。同時,他在餐飲界喝過許多裝飾得美輪美奐的漂亮咖啡,也很好奇在拿掉這些裝飾後的咖啡本質是什麼風味。
黃老闆並非採用一般的烘豆機,而是使用陶鍋來炒豆。他說,使用開放式的陶鍋較能夠操控溫度,也可以拉長烘焙的時間,提高咖啡豆風味的圓潤度,尾韻和厚度也會隨之增加。
隨著炒豆技術的精進,黃老闆開始希望有個呈現作品的空間,而這棟屋子是他的老家,剛好可以拿來運用。為了增加採光和通風,他打掉天花板和一部份隔間,並在屋頂上開了兩個天窗,再將自己收藏的老抽屜、炊粿蒸籠蓋釘在牆上做成壁櫃,在裡頭擺放古早碗、舊汽水瓶等老件裝飾;至於裝咖啡豆的麻布袋,則繃在舊窗框裡成為一幅質樸畫作,同時也在角落點綴一些鮮花,打造出舒適自在的空間。
黃老闆表示,一般人在點單品咖啡時,多半都會選擇熟悉的品項,少有人敢大膽嘗試,因此他才想用這樣的分享方式,讓客人可以品嚐到不同豆子的風味。除了基本的兩杯咖啡外,若黃老闆剛好有多煮,也會分享給來客。若是想多品嚐不同風味的豆子,也有續杯優惠價。來客若是愛上杯中咖啡的風味,也可以將同款咖啡豆購買回家。
黃老闆也分享,中南美洲的咖啡豆多採中焙,會有較濃的堅果香和甜味,嚐來滑順細緻;非洲咖啡豆的前段有較多花香和果香,酸度高,口感較跳。他還說,趁熱喝咖啡,都會順口;若是放涼慢慢喝,則能品嚐到更多層次的風味變化,也才能知道豆子的烘焙度是否剛好,是否有雜味或澀口。
調製冰咖啡時,黃老闆不會在熱咖啡裡加冰塊,而是將咖啡倒進燒瓶裡,再放到冰塊桶上,讓瓶中咖啡急速冷卻;如此一來,就不會影響到咖啡的油脂感和純度。店內供應的乳酪蛋糕和布丁也是由黃老闆親手製作,除了講究食材來源外,亦不添加多餘的人工添加劑。此外,還有理念相同的朋友供應的手作蛋糕。由於數量不多,能否品嚐到就完全看運氣了。
5春
add 台中市五權一街162巷2弄5號
tel 0970-979-347
time 週一至週三14:00~20:00,週四公休,週五14:00~20:00,週六至週日13:00~21:00。
FB 5春
屏東吾拉魯滋部落咖啡:密探大武山原鄉部落,大頭目石板屋裡的職人咖啡香
探訪大武山下的排灣族部落,參觀大頭目的石板屋,學習烘焙咖啡豆和手沖咖啡,在專業咖啡杯測師帶領下,從聞香、破渣、啜吸…等步驟中,品嚐好咖啡,窺見咖啡職人的世界。
早晨,手中一杯香濃醇厚喚醒一天活力;下午,淺焙咖啡明亮果酸與甜點的組合,在繁忙工作中喘一口氣。咖啡是多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你也許知道沖煮的方式分為義式、美式、手沖等,卻不知道光澤迷人的咖啡豆,需要生產地條件、採果、挑選、生豆處理到烘焙流程的層層嚴格把關。
邁向咖啡達人的第一小步就是拜訪大武山下的台灣咖啡產區,品嚐原鄉栽種烘焙的有機咖啡,同時參與咖啡櫻桃變身一杯好咖啡的過程。
自從2003年古坑舉辦「台灣咖啡節」開始,掀起一波台灣咖啡的熱潮,卻很少人知道,近幾年內,屏東咖啡的產量已佔據台灣咖啡總產量的18%。咖啡樹適合種植在南北迴歸線間的區域,屏東縣大武山麓擁有良好的咖啡種植環境,海拔600至1,300公尺的山坡地排水良好、半日照、雨季集中且冬季乾燥。
實際上,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就發現屏東山區的水質、土壤及氣候條件適合咖啡樹生長,聘雇當地原住民種植咖啡,經過簡單的生豆處理後,大量運回日本銷售,產出的咖啡香醇回甘、口感溫和,據說曾作為獻給日本宣仁親王的禮物,只是日本人撤離台灣後,當地排灣族人不具備後製及烘焙技術,只能砍掉咖啡樹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熟成時鮮紅的咖啡櫻桃成了小朋友隨手摘食的甜甜水果。
受到莫拉克颱風侵襲,原本位於海拔1,200公尺大武山登山口的泰武村幾近全毀,風災後遷移至現在屏東萬巒境內的永久屋基地,就是排灣族的吾拉魯滋部落。面對一切需重頭來過的困境,想起山上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咖啡樹,決定重新種植咖啡,發展成地區特色經濟作物。
經歷過風災摧殘,排灣族人更了解只有善待土地,才能與自然共生的道理,而有機農法就是讓山區土壤水質永續、對環境友善的農作方式。屏東咖啡採用阿拉比卡-鐵畢卡(Typica)品種咖啡樹,抗病力低且結實量低,產量絕對比不上國外面積廣大的咖啡莊園,只能朝精品咖啡的道路前進,烘焙出具有產地特色的咖啡風味。
短短幾年,包含泰武、三地門、霧台、瑪家、來義及春日等6個屏東原住民鄉,已是台灣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泰武鄉更是全台面積最大的有機咖啡生產專區,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成為資源整合的中心,協助咖啡農種植、後製及烘焙技術的改進,經營產區品牌形象,讓更多人透過導覽及體驗活動認識泰武咖啡。
品嚐咖啡前,先前往咖啡園採集咖啡櫻桃。從吾拉魯滋部落開車出發,順著山路蜿蜒而上,30分鐘後抵達海拔約800公尺的大武山麓咖啡園區,停下車還得步行一段陡坡才能看見咖啡樹林,而這已經算容易到達的區域了。大武山區的咖啡採用有機農法低密度栽種,不使用農藥和除草劑,自製有機肥料加強土壤養分,不干擾山林內的原生動植物。
穿梭樹林仔細尋找豔紅成熟的咖啡櫻桃,眼前總不時飛過採蜜授粉的蝴蝶、遇見忙著結網的人面蜘蛛,咖啡園像生態豐富的小森林,清澈溪水潺潺流淌,豐沛水氣形成山谷間的微型氣候。雖然這樣的環境增加採收果實的困難度,但健康的樹種與環境造就甘甜飽滿的咖啡櫻桃,這正是好咖啡養成術的第一步。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擁有全台灣最完善的咖啡後製處理設備,回到產業館,在導覽解說下,認識每一種機器的用途、咖啡生豆的處理流程,終於了解咖啡豆外包裝上水洗、日曬和蜜處理的意思,也學習到如何選豆的小祕訣,避免當個傻傻的消費者,用高價買到瑕疵豆。
每一批咖啡生豆處理完成,都需經過 CQI 杯測師鑑定。咖啡杯測是國際間評鑑咖啡風味的標準方法,客觀方式總體性地判斷咖啡的甜味及酸味、苦味、餘韻和香氣,來判定咖啡生豆經過專業烘焙之後的品質。
第一批取得 CQI Q Grader 咖啡品質鑒定師資格的凱琳表示,透過杯測找出咖啡豆的優缺點及適合的烘焙特性,進而建議咖啡農針對哪個生產環節進行改善,消費者在選購生豆前也可以了解咖啡豆的風味品質,「杯測師就是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橋樑。」在凱琳的帶領下,嘗試杯測的方式,學習聞香、啜吸、連結記憶中的味道並試著形容,才了解咖啡評鑑的專業,味覺的敏銳度不是一朝一夕可培養。
「啵~」當青色生豆在烘焙陶壺內發出像爆米花一樣的第一聲輕響,就是手烘咖啡體驗最令人興奮的瞬間,繼續搖晃陶壺,隨著咖啡豆水分釋放,釋出油脂與果酸,體積逐漸膨脹、顏色從肉桂色到焦糖色,瀰漫迷人的咖啡豆香氣……,即使每個人都使用同一批生豆,由於離火高度、搖晃轉速及烘焙時間不同,每一份咖啡豆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風味,更棒的是完成後還能研磨製作掛耳包帶回家。
堅持了這麼多細節,當然不能毀在最後一個步驟,接著由專業咖啡師指導,從研磨粗細、水溫控制、燜蒸到萃取時間,一步步指引下沖煮一杯咖啡,用半天的時間參與咖啡豆的一生,總算能坐下來品味得來不易的香醇。
排灣族部落主要的生產活動也許已經改變,文化與傳統仍透過另一種方式傳承,產業館旁的石板屋以大頭目屋舍的規格重建,屋內陶壺、打獵用具、琉璃珠,木刻連杯等娓娓道出「太陽之珠」的傳說。
上一代留下的咖啡老叢開啟新一代的產業契機,讓每個走進吾拉魯滋部落的旅人,都能看見排灣族的過去,參與大武山下的咖啡進行式。一日咖啡體驗當然不可能瞬間變成達人,卻能打開五感之窗,窺探那杯黑金的迷人奧祕,含在口中那縷芬芳,似乎也蘊含了咖啡職人的專注與心力。
吾拉魯滋部落咖啡產業館
add 屏東縣泰武鄉大武山一街7號
tel 08-783-7131
time 9:00-18:00
web ulaljuc.qd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