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佯台灣古道,一篇秒懂「台北猴硐大粗坑」與小美國礦村的淘金年代
走入猴硐的大粗坑古道,探訪台灣淘金年代的舊日痕跡。曾經繁華富庶、被稱為小美國的礦村,如今掩埋在荒煙蔓草之下,只待旅人發掘其中故事。
《多桑》、《戀戀風塵》、《無言的山丘》…導演吳念真早期所拍攝的幾部電影,皆以他童年生活過的礦村為背景,講述一個消逝於歷史進程之中的台灣年代。那個存在於吳念真回憶之中的淘金聚落,如今沉默地藏身於大粗坑古道的荒煙蔓草,不復昔日被稱為「小美國」的熱鬧繁華。
走讀台灣黃金歲月
健行大粗坑古道,由猴硐文史工作室的周章淋老師帶領,周老師亦是大粗坑礦村出身,對當地的興衰更迭知之甚詳,還曾出版過老礦工的口述歷史。
古道位於猴硐,沿大粗坑溪蜿蜒攀附在大粗坑山山麓,接瑞雙公路通向九份、金瓜石。在猴硐火車站下車,自九芎橋入山,經猴硐國小廢棄校舍、淡蘭橋、梳子壩後向左續行,即抵達大粗坑古道的入口。
189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修築台北至基隆的鐵道,意外在八堵河段發現砂金,淘金者於是上溯基隆河尋找金礦所在,1894年發現位於大粗坑山的礦脈,因礦體形似金瓜,得名「小金瓜露頭」。可以說我們腳下的每一步,都踏在先人尋金的足跡之上,故周老師形容這條古道是一趟「金礦之旅」。
繞行古道,一側山壁剝落後的岩石層理清晰可見,這一帶皆是沉積的砂岩地質,劇烈的造山運動將其推出地表,岩石被擠壓出斑駁節理。沿道植生蓊鬱,若是三、四月前來,滿山可見冰河時期遺留至今的國寶樹「鐘萼木」的粉紅小花。
疏枝長草的掩映下,隱約可見下方谷地有一座廢棄的礦坑,這是台灣最後的礦坑「昇福坑」,直到2000年才廢礦。其後又經一座小廟「萬善堂」,建於1899年(明治32年),祭祀死於開礦的無主孤魂,沿道零星可見幾座磚造的廢棄屋舍。
周老師說,聚落移民一開始就地取材、以工換工建屋,後來淘金致富,便雇長工挑磚上山建磚舍,磚縫填土夯實以防蟲蛇,屋頂卻是用木板和油毛氈搭成,颱風一來就吹壞,一年至少得重搭一次屋頂。
從小美國步行到小上海九份
步道中段,來到位於聚落中心的「猴硐國小大山分校」廢棄校舍。1940年設猴硐公學校(其後的猴硐國小),1949年於礦村設立大山分校,1978年因礦村沒落而廢校,吳念真和周老師曾在大山分校就讀至小學三年級。
周老師在不遠處的洋房廢墟(過去是村中唯一的柑仔店)停下腳步,開始憶當年,分享他童年在此生活的趣事。原來過去礦村被戲稱為「小美國」,此地居民常步行至因茶室酒家林立而有「小上海」之稱的的九份,尋歡作樂、一擲千金。
爬上一道陸橋天梯,接入102縣道瑞雙公路,前進小金瓜露頭。歷經多年炸石採礦,今日的小金瓜其實更像一隻河馬,幾處礦坑或許是怕人偷入,皆填入砂石。此處視野開闊,前方可見金瓜石小鎮與北海岸。
午後將雨,天色陰沉,大冠鷲半空盤旋,雲霧在海天交界之處翻湧,山風獵獵,吹出幾分時移事易的滄桑。下山又經大分國小,偶遇一群熱心鄉里的志工正搭建給登山客用的避雨棚和公廁。
一人遞來幾幀礦村的老照片,說最盛時期約有三百六十餘戶,一眼看去都是高低屋舍,廢村後又遇火燒山,隨著芒草瘋長掩蓋了一切痕跡,也象徵台灣曾經輝煌的淘金年代一去不復返。往事不可追,但只要有人走在這條古道上,這座因淘金而生的聚落就永遠不會被忘記。
大粗坑古道
assess 出猴硐車站,過基隆河至九芎橋,轉進半嶺路沿大粗坑溪步行,抵淡蘭橋後向左續行,經福德宮,抵達大粗坑古道口。
在地導遊 周章淋
中華民國建築經營協會登山隊隊長,亦從事文化導覽志工培訓,爬山經歷51年,熱愛講述山徑古道的文史軼事。著有《黑金的故鄉‧猴硐》,曾任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創意整備及文史考據和礦工節的策畫。
web blog.xuite.net/chou4688/twblog1
FB @HouDong.story
重返淡蘭古道,拾遺里山百年台灣史
北台灣百年山徑群「淡蘭古道(Tamsui-Kavalan Trails)」的修築始於清領時期,作為淡水廳至噶瑪蘭廳主要交通路線,橫跨北北基宜四個行政區,2014年核定為國家級綠道示範計畫,2018年底淡蘭北路率先整修完畢。淡蘭古道擁有豐富文史遺跡和自然生態景觀,承載了清國移墾民的北台灣開拓史,堪稱是台灣版的朝聖之路。
淡蘭古道共分北中南三路,各有不同自然風貌及文史意涵。北路官道的歷史最悠久,清領時期設噶瑪蘭廳後以平埔族部落通行路徑修築而成,用以傳遞公文及軍事駐守,當年馬偕博士傳教即行經此路,這裡有全台灣最密集的小土地公廟。
中路為民道,清國移民入山拓墾所使用的路徑,承載了拓墾及族群械鬥等庶民記憶。
南路的修築時間最晚、路徑亦最短,是茶商為運輸茶葉促成官方築建,故又稱茶道。作為聯絡淡水廳和噶瑪蘭廳的要道,淡蘭山徑曾盛極一時,所在地闢成滿山梯田及礦區,山中聚落群的熱鬧榮景一直持續到日治時期以鐵道取代山徑才逐漸沒落。
重返淡蘭古道,以手作步道的永續工法復舊,蘊含了與大自然及土地共生的理念──遮蔽天光及梯田舊跡的原始叢林招展著蓊鬱綠意,風動時刻,間或在苔痕斑斑的石階灑下美麗的細碎日光,山澗溪流的水氣洇潤一地嫩綠的蘚蕨。
東北角山區常見的迷濛雨霧瀰漫在曲折通幽的山徑,人跡罕至的荒廢聚落及石砌屋舍…淡蘭古道是擁有文史自然之美的荒野挑戰級步道,最能激起步道愛好者探索未知的冒險精神。
淡蘭北路,健行探訪清領史跡
由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及古道專家吳雲天老師帶隊,探索淡蘭北路的燦光寮古道及楊廷理古道。自瑞芳車站出發,參拜過福山宮的廟中廟,前往步道起點的草山戰備道,這裡也是另一條樹梅坪古道的終點,可探訪樹梅礦場的辦公室與聚落遺址,步道兩側芒草如海,因草下藏有開礦留下的深坑,建議只在步道上活動。
自樹梅坪前往此行最重要的燦光寮古道,因滿山秋芒在日光下金光燦然的景致而得名。清國在此設立駐兵巡守用的汛塘加強海防,噶瑪蘭設廳後又為傳送官府公文增設舖遞。柑仔店遺址則是燦光寮古道上最重要的文史遺跡,昔為古道的中繼站,現僅存荒廢的石砌牆跡及一座昔為供來往行人在濕冷天氣取暖的傾圮石灶。
古道路徑沿高低地勢迴轉曲折,原石在泥濘苔地砌成臺階,常需攀扶樹幹或拉繩才不致失足,原生態的步道挑戰難度雖高卻充滿了探險自然的樂趣。這裡也是世界少數幾個珍稀蕨類「雙扇蕨」的棲地,是侏羅紀時代前已存在地球的蕨類活化石,來到淡蘭古道必得仔細尋找雙扇蕨的身影。
自柑仔店遺址續行至步道交會口,向東往楊廷理古道前進,越過一徑山溪,途經舊礦場遺留的吊橋基座與馬達以及一址古厝地。
經古厝地後,抵達「燦光寮舖跡」。燦光寮舖跡是史上少數結合了駐軍及郵務功能的塘舖大站,往返淡蘭山徑必經之地,現僅存梯田地形及寮房牆跡。
折返燦光寮古道,經一處水壩舊址,是日治時期為供應金瓜石用水而在牡丹溪上游所建的自來水抽水站,可走上水壩舊址制高俯瞰牡丹溪的湍流。
雙溪,里山聚落的食農教育
行經水壩舊址後抵達燦光寮古道的終點,搭乘接駁小巴 F812前往雙溪火車站,一遊昔日作為淡蘭古道和河陸轉運的中繼站而生的雙溪聚落,當時開採的煤礦經由牡丹溪及平林溪匯流的渡船頭運出,雙溪亦成為來往行人住宿打尖的地點,商舖旅店林立。
來到雙溪,一定要走訪長安老街的渡船頭、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百年中藥舖「林益和堂」、150年歷史的「三忠廟」、馬偕博士築建題字的教堂「雙溪教會」等古蹟,並可預約雙溪服務據點「注腳雙溪」的導覽服務及體驗行程。
注腳雙溪以「淡蘭生態食農教育」為主題打造了參觀空間,展示地方藝術家的手繪地圖、雙溪老照片及淡蘭古道的百年故事,並不可錯過一嚐在地小農融入里山精神的蜂蜜、果釀及當季鮮蔬。
屬於台灣的朝聖之路
淡蘭古道旅遊路網計畫,除了保留清國移民不畏艱難拓墾北台灣的歷史記憶,亦希望帶動地方聚落復興。新北市觀光旅遊局以近年風靡世界的旅行趨勢「在地體驗」為概念,復舊整建淡蘭古道北中南路,並集合深坑、石碇、坪林、瑞芳、平溪、雙溪及貢寮共7個聚落規劃不同體驗,以在地文史脈絡詮釋真正屬於台灣的魅力。
淡蘭古道跨越了清國、日本及民國三個時代,過去以串聯北宜交通為目的,如今又擔負起牽繫台灣今昔記憶的重要使命,是台灣人一生必走的朝聖之路。
台灣設計師蕭青陽執導《淡蘭古道》系列形象片,融入布袋戲曲、清國移墾民的土地公信仰及古法手作步道等文化元素,入選第一屆世界步道大會影展,在國際大放異彩。
淡蘭古道北路
access 自瑞芳車站出發前往福山宮,續行至九份四號福德祠,接向坐落福德祠後方的樹梅坪古道前往草山戰備道,自草山戰備道前進燦光寮古道,通過柑仔店遺址後來到與楊廷理古道的交會點,可一探楊廷理古道上的燦光寮舖跡再折返燦光寮古道,經水壩舊址後來到步道終點。回程可搭乘公車F812自十三層老樹前往雙溪火車站,參觀雙溪老街的文史景點。
note 步道多為原始山徑,建議穿著防滑的登山鞋或雨鞋並攜帶登山杖,台灣東北角山區多雨,建議穿著防水登山外套並備好雨衣。
淡蘭古道︱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web tour.ntpc.gov.tw/zh-tw/ContentPage/List?wnd_id=369
FB 淡蘭道 Tamsui-Kavalan Trails
注腳雙溪
add 新北市雙溪區泰昌街1號 雙溪渡口福德廟
tel 0919-274-098
email sandia0314@gmail.com
FB 注腳雙溪
note 提供遊覽資訊、休憩、飲水補給、駐點導覽及體驗行程,採預約制,生態食農教育的主題空間請於行前1日預約,體驗行程及農產品請於行前15日預約,預約請洽簡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