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矚目:「質物霽畫」藝術型男「李霽」教你訂製視覺空間的探索旅行
質物霽畫的品牌創辦人及植物裝置藝術家李霽(Lee Chi),自建築設計轉為藝術裝置創作,以細微無聲的植物為元素,實驗一貫的概念「如何與空間產生關係」。他嘗試跳出社會賦予事物的既定價值,以詩意的想像轉化建築的空間語彙創作植物裝置藝術,梳理在表像下的發展脈絡,探究本質,並呈現世界的真實樣貌。
李霽對世界的深刻觀察力,亦得益自他的極地馬拉松參賽經驗。跑步自大學時代即成為李霽生活的一部份,2016年為更進一步挑戰自我而參加極地馬拉松,至今跑過中國的內蒙古沙漠、戈壁、天山及柬埔寨雨林等地。跑極地馬拉鬆的體驗和一般旅行極不相同,在荒蕪艱困之地跑長距離,對於體力及意志力皆是一大考驗。李霽說自己在極度疲憊的狀態下,身體會自動關閉一部份的感官運作,讓意識完全專注當下,這是一種認識世界的全新方式,也是一種自我重組的過程,讓他了解到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也讓他感受到什麼是紮實的愉悅。
和一般旅行的走馬看花不同,跑極地馬拉松的李霽去了人跡少至的荒野,看見了常人看不到的壯闊風景,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感受每一吋土地,肌膚感受到不同氣候下的溫濕度,並領悟到不同氣候下所產生的地景,而不同地景又如何發展出文明,以一種非常直覺的感官體驗去認識一個地方。這些難忘的賽事經歷也開闊了李霽的心境,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渺小,雖然不斷突破極限,極限依舊永遠都在,這也讓他變得謙卑,以不帶成見的開放心態去深入理解不同人事物的形成脈絡。在極限狀態中看見本質,堪稱詩意的旅行方式。
心境更開闊的李霽,也因而容易和旅途中偶遇的人相知結交,並獲得更奇妙的不思議體驗──在京都他就曾和初識的南非植物學家在深夜前往京都山區原始森林感受草木氣味及聲響,這樣的京都體驗可說是世界獨一無二。
李霽 Lee Chi
1983年出生,畢業自中原大學建築系。在建築事務所工作幾年後,因緣際會下走上植物裝置藝術的創作之路,2013年創辦品牌「質物霽畫」,除了空間設計整合規畫及跨領域合作場域限定裝置,亦重視以藝術創作探索「裝置如何與空間產生關係」,以詩意形式呈現他所觀察到的世界樣貌。李霽除了是質物霽畫的品牌創辦人及藝術家,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Art Taipei 台北藝術博覽會、華山1914文創園區、高雄駁二及宜蘭綠色博覽會展出創作,亦是一位優秀的極地馬拉松跑者,2017年獲雜誌《Prestige》選入「年度40位未屆四十歲之青年年成功人士(40 Under 40)」。
鄭開翔 ╳ 日常美好再發現
引用法國雕刻藝術家羅丹名言「生活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是台灣城市速寫藝術家鄭開翔為自己的第一本書《街屋台灣》所下的註解,走訪台灣大小城市以畫筆記錄街屋的他,希望帶給更多台灣人再發現日常生活之美的靈感。
自小喜愛繪畫的鄭開翔,2014年開始嘗試彼時風靡全世界的創作方式「城市速寫(urban sketch),家鄉屏東市的街屋是他作為城市速寫藝術家的起點。其後更在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就讀期間,以「台灣街屋100計畫」為論文題目,漫遊全台灣記錄各城市街屋。
鄭開翔筆下的街屋,重點並非建築的形式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日常面貌,因為建築是日常生活的載體。因此鄭開翔特別喜愛觀察建築外觀以時間上色的歲月痕跡,雖然有著不完美的缺損,卻充滿了溫度。生長在建築上的樹亦是重點,讓他驚嘆植物強靭的生命力。騎樓下色彩繽紛的商舖或攤販則反映了最真實的庶民生活。
為了尋找創作的街屋題材,鄭開翔堅持以走路的速度漫遊,每到一座未知的城市,他會從車站開始探索周邊地區,或自當地最熱鬧的中正路延伸至街區的裏巷弄,不事先做功課,讓題材探索成為一趟遇見有趣事物的迷路之旅。
街屋記錄的在地生活乃至於台灣所經歷的悲喜歲月就像是城市的見證,讓鄭開翔開始反思台灣人對於自己家鄉景物的無感是否肇因於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或一無所知。他因而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帶給台灣人一些再發現日常之美的靈感、一個改變觀點重新審視在地的契機。
鄭開翔
1982年出生於屏東,畢業於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及屏東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擅長速寫及水彩,曾獲頒台灣世界水彩大賽、台灣國際藝術協會第17屆金藝獎水彩類獎項。2017年8月開始「台灣街屋100計畫」,是台灣第一位記錄街屋文化的城市速寫畫家,以再發現城市的美好及歲月變遷為創作目標。
FB Mimi Black
IG gb4917
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
第一本以系統化方式及水彩鋼筆速寫記錄台灣街屋文化的書,在直率、堆疊、複雜、多元的台灣街景,咀嚼最道地的庶民人情味,讀出屬於在地的生活故事。城市速寫畫家鄭開翔背著畫具,以漫遊的步調穿越台灣大街小巷,以筆下的溫暖色彩描繪出街屋的獨特個性及歲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