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批發市場&米村牧場 走進北海道美味的幕後
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美味食材上桌之前
為了了解北海道豐饒美味的祕密,於是我們走進北海道廚房的幕後,拜訪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是沒有空調的,在冬季前來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天色未明,整座城市尚未甦醒,但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內早已展開熱烈的喊價交易。
我們先來到水產漁貨區,運貨電動拖板車忙碌穿梭,將剛自漁港直送過來的新鮮漁獲送進場內,空氣中是鹹鹹的海味,襯著水產公司小哥熟練的叫賣聲,買家將買價寫在紙上,價高者得標,若是價錢相同則猜拳決定,買賣過程看似殺戮,實則充滿秩序。
最受訪客歡迎的交易或許要算是鮪魚拍賣了。一尾尾鮪魚標示世界各地捕獲的地點,同樣是買家將價格寫在紙上競標。
拍賣結束之後,賣家便拿起利刃,將大平台上一尾尾大鮪魚熟練地拆解魚頭魚骨,這樣的畫面於訪客而言是如此超現實,在中央批發市場內卻是再日常不過。
接著我們轉往果菜區,這裡的氣氛與水產區截然不同。來自全世界的蔬果在這裡井然有序的堆放,色彩鮮明豐富,淡淡的果香,悠緩的步調,比起水產區的獷野豪放,這裡顯得優雅許多。
然而這樣的優雅只在買家巡視各式果菜貨品的時候得見,當拍賣時間一到,賣家站上高台,買家站在高高低低的階梯上。
賣家秀出小黑板展示現在出價的貨品,口裡持續不斷唸著我們聽不懂的行話,
買家則比著我們無法理解的手勢競標。
得標後小黑板上的字就會擦掉換下一個小黑板的貨品,每一次的交易約三至五秒內在我們還沒反應過來時就會結束,整個過程流暢迅速,毫不拖泥帶水,緊張感甚至比水產區有過之而無不及。
米村牧場,頭等艙的美味起司
在中央批發市場可以看到北海道最鮮美的漁獲、品嚐當季海味,至於北海道乳製品堪稱日本第一同樣不可錯過。接下來我們便到距離札幌市中心約50分鐘車程的江別,拜訪米村牧場。
頂著大雪躲進米村牧場小屋內,牧場主人忙不迭的送上一杯熱騰騰的現擠牛奶,慢慢啜飲著美味鮮奶,內心也跟著溫熱起來。
我們在這裡學著自製外酥內潤的烤蛋糕,也用高純度鮮奶油親手搖晃成功做出純奶油。
而米村牧場最不可錯過的則非起司莫屬,還被日本航空(JAL)選進國際線的頭等艙招待賓客,我們搭乘不了頭等艙沒關係,在米村牧場不但可以直接選購起司帶回家,也能品嚐「拉可雷特起司」午餐。
這是源自瑞士的傳統吃法,牧場主人從歐洲購入特別烤盤,上層烤熱蔬菜,下層則以餘溫融化起司,再將融化的起司淋在烤好的蔬菜或麵包上,過程有趣又療癒,讓人欲罷不能。
札幌市中央批發市場
web h-takarajima.com/detail/index/4417&ml_lang=en
米村牧場
web h-takarajima.com/detail/index/3248
想體驗同樣行程,可透過以下機構洽詢:
北海道寶島旅行社
web h-takarajima.com
KLOOK
web www.klook.com/zh-TW
Tripresso 旅遊咖
web www.tripresso.com/custom
夜深人不靜,走入台北生活的幕後花絮
餐桌上,我們享用佳餚,但你可曾想過,食物是如何從產地來到我們面前?市場裡,我們選購食材,但你可曾想過,蔬果價格是如何被人決定?有時候,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複雜,只是我們從未想過。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出去散個步。
我們喜歡出國旅行,我們喜歡觀察異地,我們好像知道很多事情,然後就說自己是旅遊達人。但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自己的生活呢?周遭的世界理應是再熟悉不過,可是卻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並不是因為我們無知,只是因為太過習慣,習慣於一切理所當然。
「台北城市散步」於是給我們一個機會,放下對這座城市的刻板印象,以外人的角度重新欣賞她,挖掘平常被我們忽略的故事,然後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們就生活在這樣一片精彩的土地上。台北城市散步提供多條散步導覽行程,而為了更加了解家鄉的飲食來源,我們參加了「清晨,批發市場的叫賣聲」這條路線。
在已沉睡的城市裡,走訪深夜市場
凌晨兩點半,大半個城市燈火已歇,批發市場周邊的萬大路一帶,卻一點也沒有夜深人靜的感覺。貨車不時從馬路呼嘯而過,巷弄人家正忙碌著清洗豆芽菜,愈靠近市場,路上行走的人車愈多,當大部分的人都在酣睡的時辰,這群人的工作才正要開始。
集合時,導覽員蘇先生發給每人一台無線導覽機,一來由於市場嘈雜,這樣解說比較能夠聽得清楚,再者這樣也不會打擾到市場裡的交易。出發之前,蘇先生簡單介紹了批發市場的歷史,古時的生產者們只能自己上市場去尋找消費者,而消費者也僅能根據市場裡現有的商品來做選擇。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於1922年在西門町設立了台北中央卸貨市場,台灣這才有了公有市場的概念,不但可以集中各地貨品,同時也能均衡物價。
而今日位於南萬華的這個地點,1974年時附近還是一片農田,又因鄰近新店溪,因而被政府選定為公有批發市場的新地點。「這不只是這個地方多了一棟市場而已,更代表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有了轉變。」蘇先生說。
早在公有市場建立之前,這個地區便以豆芽菜、茉莉花與麻竹筍聞名台北,後兩者今日幾已絕跡,只剩雙園、西園路、東園街等地名,見證茉莉花園曾經興盛的過往,而許多里名中包含的「德」字(台語與竹諧音),則保存了竹筍了歷史記憶。
倒是豆芽菜仍舊常見,白天地上到處都能看見昨夜裡清洗後的殘渣。建了市場之後,周邊除了豆芽菜的清洗外,更多了不少果菜的初級加工產業,巷弄中掛起了蔬果工會及聯合會的招牌,顯示這一帶產業結構所受到的影響。另一項有趣的事是,由於靠近食材來源,據說光是在武成街上就住了4位總鋪師。
白天吃到的食物,清晨就從這裡出發
我們抵達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時,拍賣已經開始,一輛輛電動拖板車穿梭在場內場外,幫得標的買家將蔬果從交易場內運上發財車。整座市場的範圍有5甲之廣,一箱箱的菜、葉、瓜、果排列出狹窄的巷道,有些區域堆疊得比人還高,從市場中央的觀控台上望去,宛如一座微型都市,甚是壯觀。
買家們團團圍著電子拍賣站,拍賣員不斷喊出價格,買家則以各種手勢回應競標,整個過程流暢、迅速,毫不拖泥帶水,轉眼間已完成數十筆交易,堪稱一場行動藝術。
在市場裡,這樣的拍賣站總共有48個,各自拍賣不同的農產品,得標買家們以電子印章感應,所有交易數據即時回傳到中控室,而就是這些數據,決定了翌日各地市場裡的蔬果價格。
「台灣的果菜批發市場是全東南亞最先進的,」負責在果菜市場中做導覽的蘇副主任說:「我們早從20年前就開始e化,而且持續改版,到現在已全面電子化作業,很多國家想學都學不來。」全面電子化必須要有全面配套,甚至從第一線產地開始就要做好分級措施。要建構如此龐大的交易網絡,很多細節不是理論就能理解,實際運作時所面臨的各種限制與挑戰,往往超出理論的範疇。
離開果菜批發市場後,我們接著前往隔壁的中央魚貨市場,這是全台灣最大的銷貨地魚市場,每日經手的漁貨約在100公噸上下。水產的氣味、潮溼的地面與明亮的燈光,讓這裡的景象與果菜市場大相逕庭,所相似的,則是此起彼落的喊價聲。
魚貨市場的喊價與果菜市場略有不同,大致上是從高價往低價喊,但同樣明快、俐落,買家則比著外人們無法理解的手勢,彷彿棒球教練正在對場內下達戰術指令。「要成為拍賣員不但要對魚貨極度熟悉,眼力和聽力也要很敏銳,」在魚市場為我們導覽的丁課長說:「但最重要的是人品,人品若有問題,絕對會立刻被趕出去,因為如果哄抬價格,那可就糟糕了。」
漫步在魚市場裡,載著一籃籃漁產的推車從腳邊經過,賣家們捧起手中的魚向我們炫耀著新鮮,活跳跳的吳郭魚在籃子裡為了最後的生命而掙扎,魚販拿起利刃熟練地將大型魚類拆解。這一切畫面都有種魔幻寫實的味道,加上此時頭腦的昏沉已逐漸發酵,彷彿周圍正上演一齣新浪潮的電影。
走出魚市場時,天色已經泛白,一旁的零批市場也開始聚集早起的人群。行程結束後,導覽員蘇先生和我們一起去吃了頓早餐,由於晨昏顛倒,當地人早上吃的卻是我們一般人晚上吃的炒麵炒飯,而且份量奇大。想到在這座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裡,竟有個角落存在著如此時差,感覺像是發現了9又4分之3月台般奇妙。
打破既定印象,重新認識台北
除了批發市場的行程外,台北城市散步亦有多條深度導覽路線,幾乎每一塊有故事的區域、每一條有特色的街道,都有專業導覽員帶遊客深入。有的行程則是針對特別主題,像是廟宇陣頭文化、東南亞移民聚落等,讓人驚呼原來台北有這麼多說不完的故事。
而在定期導覽中,最熱門的是週六下午的艋舺與週日上午的大稻埕行程,身為一個台北人,這兩個地方我已去過了無數次,但對其認知仍停留在表面階段。在散步行程中,除了走訪知名景點,還更深入講解這個地方的文化脈絡。城市其實是個有機的結構體,區域的發展必然會連帶影響整座城市的歷史,而過去的歷史又形塑出今日的社會形態。
透過對不同面相的認識,我們終於理解為何台北會成為今天的樣貌,平日裡習以為常的景象,原來從旁人的角度看竟是這麼特別,於是我們又開始為了這座城市而自豪,我們終於不再是最熟悉的異鄉人。
清晨,批發市場的叫賣聲
route 第一果菜批發市場→中央魚貨市場→零批市場與場外市場
tel 02-2556-9021
web www.taipei-walkingtour.tw/t-tours61
FB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tel 02-2556-9021
web www.taipei-walkingtour.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