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 ╳ 畫下故鄉基隆之美
在西班牙感受到手繪旅遊記憶的樂趣,回到故鄉基隆的王傑,開始以觀光客的好奇眼光,畫下從前視而不見的基隆有趣角落,所出版的《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更在2010年被票選為基隆之書。
西班牙啟蒙的旅遊速寫
在西班牙留學期間,王傑持著「難得來到西班牙,一定要到處看看」的心情四處亂晃。為了留下記錄,拍照是一定要的,但當時的數位相機沒有現今風行,底片沖洗費可是不小的支出,某天他前往 Ledesma 旅遊時,突然興起「既然自己會畫畫,何不將眼前的景色畫下來?」的念頭,便隨手拿出筆和一張 A4空白紙來畫畫。雖然這只是一幅畫好玩的作品,但因為在過程中曾仔細觀察眼前風景、與它深度對話過,便和自我產生了關連,成了一定會保留下來的作品,比拍照的感受更為深刻,於是王傑開始用「畫」來寫遊記。這不僅讓他走出學院派抽象畫的框限,更學會感受周圍環境的美麗;時至今日,他手上拿的那盒隨身水彩繪具,還是在西班牙參加寫生比賽所獲得的獎品。
回到台灣之後,王傑沒有如願成為想像中的大學教師,便決定在基隆開設畫室。為何不選在學生來源較多的台北市呢?王傑表示,退伍以後,他曾經在台北市開過畫室,但是他不喜歡這樣來回奔波的離鄉背井感,也對大都市的生活不感興趣,而基隆是座沒落的城市,才是真正值得奮鬥的地方。閒來無事,王傑開始在基隆到處走、到處畫。偏好古老建築的他說,台灣的老東西隨時可能會被消滅,他沒有能力去搖旗吶喊,但至少能夠把它們畫下來,給五十年後的人們觀賞。一開始畫基隆市時,他也是持著這樣的想法,不過當累積的畫作越來越多,他開始覺得孤芳自賞也不是件好事,便主動向出版社投稿,才因此出版了《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一書。
沒想到,有許多住在美國的基隆人因此跑回來找他,向他訴說心中的感動和畫中景物的往事,讓他欣慰自己是在做對的事,幸好有堅持下來。比較西班牙和台灣的不同,王傑說,土地跟人一樣有表情,西班牙粗獷、條理分明,石頭就是石頭、草就是草、樹就是樹,簡單直接,光線清楚;而台灣溼潤、柔軟,草到處亂長,沒有一點規則,細小東西很多,光線灰濛,其實並不好畫。
走出基隆畫台灣之美
這幾年,王傑走出基隆,開始畫九份、金瓜石等東北角一帶。南雅地質步道的海濱冰淇淋岩,從龍洞灣岬步道遠眺龍洞攀岩場的山海壯麗景觀,都成為他的畫中風景。而位在三貂角燈塔下方的馬岡村,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小小的馬岡漁村裡,保有不少由石頭砌成的圍牆和平房建築,「建築風格很酷。」王傑說。在八八水災後,王傑受邀協助林邊鄉竹林村的社區營造活動,也讓他大開眼界。
在這個因水災而聲名大躁的小鄉鎮裡,竟然到處都看得到清代至今的廢墟,同時還混合了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平埔等族群文化,蘊含著最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的 DNA,讓他感到十分驚訝。只是水災的侵襲不僅讓許多老房子像種在土裡似的,內部的許多老東西也因此全部被清空,十分可惜。深入了解林邊鄉的歷史,他才知道原來林邊溪的港口早在17世紀就被標記在西方的地圖裡,可見得當時繁榮的程度。
這些過程讓王傑有機會更深入了解這塊土地,不由得為「台灣人都不知道自己多好,不知道自己多有價值」而感到惋惜。未來,他希望能有機會畫下各縣市的風土民情畫,像是外婆家所在的北門鄉裡,就有許多自鄭成功時期以來、數百年沒有改變過的紅磚聚落,也是他很想畫下的風景。
外西內中的獨特畫風
王傑的風景畫乍看屬於西方畫風,實則內裡具有中國山水畫的內涵,文字和圖畫互為表裡。作畫時,他習慣先用黑色中性筆由中心往外描繪,運用輕重線條勾勒出外形,再使用水彩上色。一般的水彩畫大多是先大量渲染,再畫細部,但是他反其道而行,從細部開始著色並刻意留白,讓畫面中充滿通透的空氣感,色彩看起來也更為清新。
在王傑眼中,旅遊速寫和抽象畫只是形式上的差異,但精神不變,都要能夠不被技術所綁住,又不忘記技術的存在。而旅遊速寫和精緻素描的不同處,在於精緻素描是要用最多的線條畫出最多細節,而旅遊速寫則是要用最少的線條畫出重點。畫建築物時,因為幾何變化是固定的,所以透視是一定要學會的基本工,不過他有時會刻意讓線條有點扭曲,讓畫面看起來有點人味。畫自然景觀時,因為大自然的線條很自由,較不受限於透視,因此他會強調色彩、層次、透明感和肌理。
相較之下,王傑對於建築的喜愛更甚於大自然,因為建築反映了當初的生活景況,包括建築美學、設備和材質的限制等等,都會影響聚落的樣貌。而在畫這些建築時,街坊鄰居總會好奇走過來看看,也能藉機得知一些有趣的奇聞逸事。王傑建議,如果要開始旅遊速寫,選擇畫筆時,最好是完全不用鉛筆或是只用鉛筆,描繪時盡量不要塗改,想辦法用畫筆修改錯誤,這樣能夠讓自己更專注於觀察,長久下來可以減省畫畫的時間。
此外,速寫時不要想太多,只要直接面對眼前的風景,感受自己的反應,發揮自己的意見,挑重點畫下來,讓畫面有自我完成感就可以了。即便是畫實景,畫作的可變性也是很大的,同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畫兩次,必然會畫出不一樣的作品,這是很自然的事。此外,在造形、用色的準確外,情感的準確更為重要。所以,只要擁有冒險精神,以輕鬆的心情來畫就好,畢竟這只是旅遊的記錄,不必太過沉重。
王傑
基隆七堵人,西班牙巴賽隆納大學美術繪畫創作博士班畢業,在基隆開設廟口畫室,兼職專欄插畫家,著有《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
體驗世紀好工夫,北中南台必訪職人藝匠
藝匠的手藝經過一世紀的千錘百鍊,許多在日常生活已不復見的傳統工藝,不甘沒落走入歷史,推出體驗、參觀活動。藉由旅人的到來,為老舖注入生命力,讓素人也能一窺職人生活的面貌。
台北新莊 ╳ 响仁和製鼓廠
「傳統工藝講求的是細節,要把一件東西做好,就必須不斷地要求。」位在新莊中正路大馬路旁的响仁和製鼓廠,每天傳出咚咚的擊鼓聲,這是師傅在繃鼓的每個階段,不斷測試鼓的音質所需的必備動作。
一顆敲打二十多年音質仍不變的好鼓,鼓身、鼓皮的製作以及繃鼓,步步都馬虎不得。响仁和選用台灣水牛皮,先將整張水牛皮裁成需要的圓形,再以攝氏85度的熱水汆燙。之後去除表皮毛,「我們不用化學方法去除皮上的毛,雖然化學方法一泡下去,皮毛很快就脫落,但會影響皮質、鼓聲會聽起來沒有靈性。」
第二道手續先將牛皮翻面,以雙柄刀削去脂肪層。牛頸部、背部、肚子的皮厚薄不一,得靠師傅的功力,將牛皮削成0.25至0.5公分的均勻薄度。若是製作醒獅團的大鼓,因為鼓聲高、敲擊力道大,得採用最強韌的鼓皮。之後將浸過水、還濕潤的鼓皮放置到鐵塊上,用鐵釘打孔、穿麻繩;再將已成型的鼓皮放置在太陽下曝曬,等水分蒸發完全,一張鼓皮就大功告成了。
苗栗西湖 ╳ 年盛打鐵店
苗栗西湖鄉在早期交通不發達的時候,許多來自後龍南勢山的農人挑著蕃薯、蘿蔔,一路走到苗栗市區販賣,中途一定會經過西湖鄉。也因此民國四十幾年西湖鄉的店仔街上人來人往,「家家戶戶都有開店」,打棉被的、賣麵的、賣木炭、殺豬的、做豆腐的,一片繁榮光景。那時短短六百公尺的店仔街上,就開了五家打鐵店。
店裡生產家用菜刀、農具,也有一些原住民部落會訂製早期用具。鄧師傅說,過去花蓮南昌部落為了推廣傳統文化,興建阿美族文化館,族人尋找多時終於找到年盛打鐵店,還可特製當年打獵工具。
地方政府之前也持續推廣在地休閒農業,許多父母會帶著小朋友來看家裡菜刀是怎麼製造的、暸解早期農具的製作情形,鄧仁富也樂得示範打鐵過程。店裡也因此擺掛著許多早期常見農具,以及從國外蒐藏的各式刀具。別擔心有些從未見過的鐵製工具會看不懂,鄧師傅會仔細一一講解它們的故事。
雲林北港 ╳ 森興燈籠店
每年農曆3月19、20日是北港迎媽祖的日子,北港朝天宮繞境隊伍與三十幾輛藝閣浩浩蕩蕩,沿路敲鑼打鼓、鞭炮齊放,隊伍綿延好幾公里。其中陣頭之前負責為神明照路的大燈籠,就是出自森興燈籠的師傅林聰賢。
燈籠彩繪,是先在骨架上平整糊上兩層單光紙,再依婚喪喜慶、神明做醮、廟宇祭祀、家中神明廳堂等不同類別,繪上不同圖案,末了再刷上一層桐油。若是廟宇高掛的布燈籠,則以紗布包裹骨架,再上一層洋菜,避免繪畫書寫的墨水暈染開來。林師傅的畫工講究,若是圖案較複雜,必須上完一個顏色後,等顏色乾了再上下一個顏色。一般來說,訂製一個燈籠得等上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店裡的燈籠種類非常多,天公燈、出巡燈、婚喪喜慶燈、宮燈、新娘燈、姓氏燈、轎燈、可以開闔的雨傘燈等等,高高掛滿了整家店舖。
台南市區 ╳ 榮木桶行
榮木桶行由王家兄弟的祖父創店,早期做杉木桶為主,舉凡水桶、飯桶、尿桶,家家戶戶都有需求。日治時期祖父也請了日本師傅,「專做日本人的生意」。日本人在當時興建高山鐵路,大量開採檜木,榮木桶行便開始製作檜木浴桶;之後父親向當時店裡的師傅學習製作竹蒸籠,由於手藝精湛、講求信譽的經營方式深獲顧客認同,店裡的生意始終蒸蒸日上。
店裡擺放著大大小小不同尺寸的木桶,和層層疊疊接近天花板高度的竹蒸籠,依不同的蒸炊用途,蒸碗粿、年糕、肉圓的蒸籠高度各有不同。過去店裡也推出巴掌大的小蒸籠,象徵「蒸蒸日上」的吉祥涵義,很多客人也特地買來送人。
在顧客口耳相傳之下,鞏固百年信譽的榮木桶行,更曾榮獲奇摩舉辦的「台灣最幸福百年老店」前十名,現在這塊獎牌正高高掛在店門口,讓來的客人都知道,榮木桶行的品質可是掛保證的。
嘉義新港 ╳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2005年,陳忠正在自己的家鄉成立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從古色古香的大門進去,會看到許多充滿童趣的小動物,馬賽克拼貼的黃色小狗、白色小羊,或是門口吮著手指的小女孩。裡頭有許多在地居民結合交趾陶、剪黏藝術與馬賽克,親手做成的裝置藝術,像是一棵結實纍纍的芒果樹下,站著兩個調皮的小男孩拿著長長的竹竿,想偷摘芒果的小男孩就是用交趾陶捏製而成的。
園區裡頭有座工藝館,除了展示創辦人陳忠正的作品外,還有座仿製的燒窯隧道。陳忠正在16歲那年,追隨姨丈、也是交趾陶大師林再興習藝,在台灣各地廟宇從事剪黏、交趾陶創造與修復。後來興建自己的隧道窯後,穩定供應台灣逾60%的廟宇交趾陶與剪黏材料。館內的隧道陳列出作品各階段的燒製過程與溫度說明,儘管只是仿造,透過燈光佈景窯燒歷歷在目。
如果想對這項百年傳統技藝更加瞭解,館內展出製作交趾陶的七大步驟:打稿、塑形、陰乾、掏空、素燒、上釉與釉燒。隨著導覽人員的解說,彷彿也走過台灣交趾陶、剪黏工藝的發展歷史。當時在館內擔任解說工作多年的潘玉英說,交趾陶和剪黏作品都是冷冰冰的,但透過在地居民的手說出的故事就把這項技藝活化了。
响仁和製鼓廠
add 新北市新莊中正路171號
tel 02-2992-7402
年盛打鐵店
add 苗栗縣西湖鄉三湖村店仔街11-2號
tel 037-921-047
森興燈籠店
add 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91號
tel 05-783-0852
榮木桶行
add 台南市公園北路88巷1號
tel 06-2523-282
板陶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
tel 05-781-0832
web www.bantaoyao.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