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哲琳 ╳ 浪跡陜北,激發活在當下的勇氣
72年次的廖哲琳,乍看外表其實很像一個「小女孩」,但卻因為旅行與生活經歷,練就一顆超乎年齡的堅毅的心。自小成長在花蓮,廖哲琳自台大哲學系畢業後,曾遠赴美國留學,雖然唸的是哲學,卻透過自學習得一手極佳的水墨畫,行李箱中更不乏各式作畫的工具。令人意外的是,去戶外寫生時,她通常都只帶著一本薄薄的計算簿,用鉛筆描繪主體輪廓。採訪當時,她特別為我們現場作畫,只見她很快速幾筆下去,眼前的樹葉就躍然紙上,讓人好不欣羡。
2011年獲選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廖哲琳在一個初春寒冷的早晨背起行囊啟程,原本計劃到陝北待三個月,最終延長流浪了半年。她去的地方是當地畫家的「寫生基地」,位在陝西省延安區安塞縣的一個平凡的小村莊,接待她的是一位名叫蔣明放的當地農民,外號「老蔣」,廖哲琳跟著老蔣體驗最原始落後的鄉村生活,走過崎嶇山路、撿柴燒膜膜、去後山伐柏樹、走遍全村只為幫助做月子的畫家收集兩百顆雞蛋,每日與老蔣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不難想像這半年期間他們彼此培養了深厚感情,讓回台灣後的廖哲琳還不時接到來自陝北的殷殷催促電話,決定再訪。
釋放一直被壓抑的自己
「早上醒來,心情都很好,感覺很樂意去做每一件事情。」農村的清新空氣,讓廖哲琳每天一睜眼就覺得頭腦清醒,充滿活力。在陝北的日子,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與其他當地畫家一起外出寫生,畫畫是出於她自學的愛好,曾拜鍾敦浩為師,讓她知道寫生的重要性,也培養起「觀察」的能力。黃土高原不乏壯闊、貧嵴的景色,是一個會讓人充滿靈感的地方,而農村的老人、小孩、日常生活,也成為廖哲琳畫冊上最鮮活的場景。
白天做畫,晚上,廖哲琳會和老蔣及其他同好閒談,有時興起也會去一起夜遊,「鄉下夜晚沒有燈,一路上只聽得到狗吠,還有滿天的星星相伴。」廖哲琳說,一次老蔣教她試試「手往後背,往後倒著走」,簡單的嚐試,卻讓廖哲琳感受到彷彿不曾見過的景物,跟「前進走」相比竟有完全不同的韻味,讓她想起了「家」這個概念,也真實感受到雙腳踏在土地上的美好觸動。
「在旅行中,因為可以每分每秒改變當下,所以感受會特別切身、真實。這時候你看到的外在環境,不管再怎麼新、再怎麼生疏,也都是你自己內在欲望的投射而已。」旅行讓廖哲琳內心最深處的欲望浮上檯面,所以她發現的不是一個新的環境,甚至也不是一個新的人,而是一個一直被壓抑的自己。
活在當下的勇氣
「一個越想逃離故鄉的人,越會在旅行之中找到家。一個越想逃離自己的人,越會在旅途遇到的人身上找到真正的我。」這句話隱約透露出廖哲琳在流浪之前,曾一度渴望「逃離農村」的夢想,然而最後卻也是農村給予她最溫暖親切的歸屬感,讓她主張回歸原始簡單的生活。
「老蔣的兒子蔣三,是一個高中沒畢業的年輕人,在當地油田日夜輪班工作,閒暇之餘卻堅持拜師學攝影,為的是要拍出陜北老家快被文明淹沒的記憶。」回憶起這點,廖哲琳語裡滿是欣賞與肯定,農村生活讓她體會到「無知無慾也是一種快樂」,感受當下每一刻的時光。
哲學系畢業的她有著愛思考的習慣,但她卻笑說:「以前每次洗畫筆洗很久,都會覺得很浪費時間,現在卻覺得真實。哲學思考半天,還不如直接去打掃房間。」日常生活的點滴,在她的眼中都成為有意義的事,值得真切感受的人生過程。
「生活中的每一秒都是真實的,值得細細感受。」如果說這趟流浪之旅對廖哲琳有什麼改變,應該就是更堅定的意志和勇氣,讓她保持跟生活的「切身」關係,融入人世。陝北農村的生活已一點一滴滲透進她的腦海和畫冊,她決定重返陝北,不僅希望能為改善、保護農村的生活條件貢獻一點心力,也期待用畫筆留住這片土地上所有稍縱即逝的感動,並真實的活在每個當下。
廖哲琳
1983年生。台灣大學哲學系、外文系學士,美國伊利諾香檳大學哲學碩士。喜愛畫畫,曾任記者、托福老師,作品曾獲台大文學獎。2011年獲選第七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前往陝北黃土高原寫生半年。
李昂 ╳ 在創作中表現人生,在旅行中體驗人生
一趟完美的旅程,必須要具備完美的心情,這樣旅行才會完美。知名作家李昂對於旅行的經驗分享談。
Q1. 什麼樣的背景或原因,促使您不間斷地往世界各地旅行?
開會,領獎,客座或演講。我的情況有一點小小的特殊,因為我的小說在國際間有些國家出版,到國外去打書、參加會議、演講的機會不小,我最愛旅行的方式,便是在這些工作之餘,給自己隨後安排很長的旅行。所謂會議、演講時間不多,但是卻可以和在地的人有不小的接觸,對於文化的認識與交流,有很大的幫助。而接下來,我便可以自己安排休閒地旅行,去看古蹟景點、遊覽觀光,這幾年來尤其加上美食與對在當地食材的了解,總是覺得比一般觀光好一些。藉由這些管道,請當地的主辦單位幫忙安排介紹,也比一般旅行社或是自己收集資料有不同的取向,常常有更道地的體驗與驚喜。
Q2. 請分享一兩段,您生命中最重要、深刻的旅行經驗。
很多朋友知道我到過一些高難度的地方,比如,在南極陸地上住了兩個晚上。一般的南極之行,都會睡在所謂的破冰船上,再下船到南極陸地上稍作停留,有的時候氣候海象不佳,還真的會連碰到南極的陸地都不成。在那麼難以想像難以忍受的酷寒氣候下,感知自己所在的極端的地點位置,很難不對人生有一種特殊的體悟。所以旅行的運氣機遇很重要,有時關係著你是否能在花費精神時間,繞過大半個地球後能否一償宿願的關鍵。
Q3. 請問參加過最特殊的一次旅遊行程(請以參團或訂製行程為主),行程的特色與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為何?
這種特殊旅行我有不少經驗,談談南法的那次好了。我也會做一些計劃性地旅遊,比如和朋友謝忠道在法國的南部地中海沿岸,做了一趟豪華的旅館、美食之旅。旅行途中不是那麼刻意的發現這一趟旅行是美食、豪華旅館之旅,回來後發現,留在記憶裡最深刻的,居然是住過的幾家頂級旅館。在坎城,我們住到影展期間明星們必定會住的 Majestic,不能不為那優雅的低調奢華房間設計陳設佈置所感動,好像只有法國人能夠將這麼多的中間色用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當你領悟到這些高級套房曾經有過些明星住過,總有點異樣的情緒感受。
同樣的細膩細緻的感動,也來自於馬賽的 Sofetel,這一家馬賽唯一五星級旅館,雖然是世界性的連鎖旅館之一,但在馬賽,堪稱是最好的旅館,打開落地窗出到露台,海港進入眼中,難怪湯姆克魯斯會選擇在這裏向他的女友求婚。也就在馬賽,我吃到了一家平生難忘的三星餐廳:Le Petite Nice 。不管是偏見還是個人喜好,我一向以為,西式料理中的魚不能跟日式、中式海鮮料理相比美,就像我老以為,中菜的甜點不如西式的甜點。可是這一家三星餐廳徹底的改變了我的看法,原來,西餐的魚如果不是只強調幾分鐘要端上桌,用的醬汁、香料、配菜,都是門很大的學問。而那個好吃,至今難忘。
Q4. 承第三題,當初參加這個行程的動機與理由為何?得到什麼樣的收穫?
為了美食、體驗高級旅館,單純的享樂為目標。當初只是因為要去德國參加一個改編自我的小說的劇場表演,順道轉去法國玩幾天,其實沒有特殊的目的。我和一些會旅行的人看法不一樣,除非在當地停留一段時間,真正深度的生活,甚至於工作,否則,花一個月和花十天的時間,基本上都是走馬看花。對困難程度不是那麼高的地方,安全上的顧慮基本上不大,我當然選擇不要跟團,理由簡單,因為除了一些特殊的旅行社多年來操縱特殊的路線有很好的成效外,台灣旅行團因為拚價格、拚業績,有的的確使品質不佳。那次找忠道安排,也是機緣巧合,他正好要去蔚藍海岸一趟,我們就湊一起玩了幾天。人生就是這樣,偶然的巧合更勝刻意安排。
Q5. 在您認為,一趟完美的旅程,必須包括什麼樣的要件?
心情完美,旅行才會完美。但是天下沒有完美的旅行,沿途抱怨的人從來不會知道什麼是完美的旅行。我的會旅行的朋友,基本上是不參加台灣的旅行團的。所謂會旅行,當然得去一些大家都去不到的地方,否則,像東南東北亞、歐洲美國,以去過這些國家要稱自己為「旅行家」,自然行不通。我稱不上旅行家,也不會去算算到目前為止我究竟到了幾個國家,可是,累積三十幾年的旅行經驗,也算到過一些有趣的、少人去過的地方。不過,我跟這些會旅行的朋友不一樣的重大地方,是我願意跟台灣的旅行團去旅行。當然先決條件是,會先仔細的挑選。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曾參加「晴天旅行社」,去了一趟衣索匹亞和蘇丹。去這些比較困難的國家,跟團,尤其是人數不少的團,並非四人成行那種,我覺得安全上比較有保障。在仍然有戰亂、或者治安不好的地方,人多的團體人多勢眾,除非剛好碰到恐怖攻擊,或則有政治理由的殺害,比起少人來說,還是較安全。而且,像這樣困難的國家,旅行社為了吸引上門的顧客,通常會想盡辦法排滿各式各樣的行程,這比較不是散客會全部到得了的。比如說,我的朋友也去了衣索匹亞,停留的天數不會比我少太多,但因為求於舒適與悠閒,比我少去了很多地方。我要強調,並非跟隨者旅行團走馬看花地亂走就是好的旅行。但對於這些困難的國家,我相信這一輩子,除非有十分特殊的理由,否則基本上不太可能再重返。是不是到過一些地方,也是評估此次旅行的方式之一。到過、看了,還是比全然不曾到過好。因為不會再有下次經驗了。
Q6. 您未來最想去旅行的國度?為什麼?
非洲。剛才提到的衣索匹亞之旅,其中有一段安排看唇盤族,那是一次很特殊的體驗,那個種族對美感,對天地,對生命的表現都給我很大的震撼。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許多角落也還是文明的處女地,見過那些原始的生命型態,你才會知道天地有多寬廣遼闊,生命有多豐富多元,歷史有多深邃悠遠。
Q7. 對您來說,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好玩。就這麼簡單。
李昂
小說家,成名很早,擷取自社會事件改寫而成的《殺夫──鹿城故事》奠立其文壇地位,作品被譯成世界十多種語言,曾受法國政府頒發騎士勳章。至今作品不斷,仍維持每兩三年出版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活力。在創作中表現人生,在旅行中體驗人生,近幾年旅遊蹤跡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不易成行的地方,如中東的伊朗巴基斯坦、新疆西藏、非洲…等地。古文明遺跡,風華絕代的老旅館、美食物產、原住民部落…她愛舒適享樂也愛刺激冒險,她的旅遊往往沒有特殊目的,只是隨性不羇的生活方式,也是尋求寫作的題材與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