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徘徊在巴洛克雕花與莊嚴木器間
大溪在清嘉慶至光緒年間,曾是大漢溪河運貨物集散中心,有過一段繁華歲月,商家洋行多集中在和平老街一帶。而日治時期頒佈街道房屋必須整齊美觀的「市區改正法」,則讓這裡的老屋外觀都裝飾了華麗的巴洛克雕花立面,造就了和平老街的獨特風情。如今大部份的老屋都還保留原貌,在此漫步能看到一整排全是雕花立面的盛景。
假日來到這裡,可以發現許多店家門扉深鎖,騎樓則擺了各式各樣的攤位;還有幾家裝修了嶄新門面販售時興小吃或懷舊古玩。而最正宗的在地老店,其實是店裡擺放著神桌、宗教木器具的木器行商家,只是對遊客來說稍有距離感,大多不會光顧。
姚茶館
位在福仁宮斜對面的姚茶館,招牌很小,比較顯眼的招牌是「協盛木器行」以及店前的煮豆干小攤、牛車輪木椅。雖然老屋前段早在民國七十年代就跟著左右鄰居一起改建,但仿古的外觀還保留了一些老街的韻味。
一走進姚茶館,就看到那一圈圈擺在圓竹篩上的豆干、素肚和素雞,這是來訪者必拍的經典畫面。但是旁邊只擺放了一張大木桌、一張辦公桌和幾張木椅,讓人不禁懷疑這裡真的是店家嗎?但其實精彩的是在後方的中段和後段老屋。這座深長形的老屋長達六、七十公尺,當初只有改建前段部分,而中、後段仍然保留原貌,一踏入就彷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果真是深不可測啊。
用餐區主要設在中段,有一座木梯通往小閣樓,上面擺了三張由寺廟用大木魚座改造的玻璃圓桌。閣樓下方增設了一間小和室,和室後方則是擺在紅眠床上的矮桌座位,窗邊座位面對著小巧雅致的中庭風景,散發一股悠靜氛圍。走道兩旁擺放了古董衣櫃、五斗櫃和化妝臺,還有一些懷舊老件,都是阿公年代留下來的。牆上那些年代悠久的黑白老照片,更增添了此處的古樸氣味。而所有的木桌、木椅都是協盛木器行的作品。
這家由協盛木器行經營的餐館,因主人姓姚,本想開設的是茶館,因此名為「姚茶館」。沒想到客人常常茶喝多了,肚子也餓了,便詢問有沒有餐可以吃,便從無菜單的家庭料理開始做起,一直到現在有固定菜單,從1999年經營到現在可說是大溪鎮上轉型觀光事業的先驅店。
主廚姚先生最主要的工作其實是負責製作木器。姊姊姚小姐表示,在母親過世後,因為家中就屬姚先生最有料理天分,因此由他負責掌廚,她和弟媳一起接待客人。雖然沒有大廚背景,但因為堅持道地手路做法,不僅豆干曾被喜來登飯店選為國宴料理之一,姚茶館也成為前桃園縣長朱立倫帶朋友來餐敘的私房餐館。
豆干的美味祕訣,在於選用豆香濃郁的大房豆干,並以滷包和獨家調味熬煮,同時得重覆三次熬煮兩小時再放涼的程序,才算大功告成。如此一來,煮出來的豆干既能保留豆香又能確實入味,還有QQ的口感。自家手工做的雞捲,則以腐皮包捲豬肉、魚漿、火腿、荸薺等材料,一炸好上桌,立刻香氣四溢。
由於姚爸爸為佛光山成員,因此店裡還特別供應了一道番茄麵。湯頭是以去皮番茄的果肉熬煮三、四個鐘頭而成,再加上多種蔬菜及特製素肉躁,口味清爽又健康。在品嚐料理之餘,如果看到喜歡的木家具,也可以向店家訂購喔。
大溪橋
從和平街走到底,轉入普濟路,在中正公園裡就有步道通往大溪橋。這條步道以陡峭階梯不斷下切到溪谷,可約略感受到大漢溪岸的河階地形樣貌。昔日,大溪橋是大溪鎮對外聯絡的唯一橋樑,因日治時代所建造的吊橋構造簡單,不敵多次水災侵襲,因而在二○○四年重建。
除了維持吊橋外觀,在兩端橋頭的牌樓和兩側橋身的牌坊上,都有美麗的巴洛克雕花,將和平街上得抬頭仰望的華麗立面全移植過來了。往溪谷望去,寬闊的河面上,清澈綠水流過長滿溼地植物的沙洲、一排排稜角外露的岩石,遠方是圓弧造型的崁津大橋。
雖然就位在近郊,卻散發一股山野的拙樸,與橋身的美麗雕花相映出奇妙的趣味感。入夜後,大溪橋也會打上美麗的燈光,如此炫麗的夜景吸引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捕捉。不妨待在橋上欣賞黃昏晚霞的變化以及燈光點亮的奇異瞬間,再拍一張大溪橋夜景,為旅途畫下句點吧。
姚茶館(協盛木器行)
add 桃園縣大溪鎮和平路91號
tel 03-388-2567
FB 協盛木器/姚茶館私房料理
大溪橋
add 桃園縣大溪鎮瑞安路一段上
大溪木藝,傳承百年文化
雖說現代人一想到大溪,立刻就連結到豆干,其實大溪的神桌路與嫁妝路也是非常有名的,大溪達人范煥彩老師首先帶我們來到老街對岸的齋明寺。清朝時,大溪農民李阿甲出家前往南海普陀山的法雨寺學佛,得法號為性悅,他在道光年間奉迎一尊觀世音菩薩回到故鄉結廬修行,寺名福份宮,這便是齋明寺的前身。
齋明寺在外觀上是棟樸實的三合院建築,范老師卻說:「可不要小看這裡,裡面有很多寶藏呢!」。
他首先帶我們來看的,就是位於正殿的供桌。這張供桌由木雕大師黃龜理先生於1937年以整塊黃楊木雕刻而成,刻畫的主題為「唐明皇夜遊廣寒宮」,其雕工之精細,技法之純熟,皆令人嘆為觀止。
抬頭看看供桌上方的橫樑,黑底描金的佛經故事看上去既典雅又特別,這種技法流行於廣東一帶,因為在繪製過程中需要將金箔過濾「擂」成細粉,因而被稱為「擂金畫」。由於擂金畫在台灣廟宇中並不算常見,是以齋明寺的擂金橫樑也就顯得格外珍貴。
齋明寺的鎮寺之寶是全台灣唯一的宋版《磧砂藏經》影本,這部經典是在宋元年間由三代聖尼相繼木刻完成,總共歷時91年,因為開雕於蘇州磧砂延聖寺而得名。1931年時,上海以古版重印了這部經典,齋明寺住持立刻從中國請回一套,為台灣收藏古版藏經開了先例。
看過了木藝在宗教上的表現,接著前往李騰芳古宅。從屋頂上那6對翹脊燕尾,可推斷出大宅主人在地方上必定是位有頭有臉的人物。李騰芳是大溪歷史上唯一的科考舉人,他的父親利用大漢溪的航運經營稻米生意而發跡致富,今日在中央路與得勝路口,仍能看到李家當年「金興」商號的華麗牌樓。
古宅外埕設有兩對旗桿座,左方青龍,右方白虎,官賜的石製旗桿座上,刻有李騰芳中舉的年別、科目與名次,這些都是當時對於功名的表徵。
李騰芳古宅為兩堂四護龍的規模,屋身最高的廳堂與南北兩廳結合成四合院的格局,再從前方的門廳延伸出左右兩道護龍,構成包圍外庭的三合院,外圍則是屋身最低的兩道外護龍,主次尊卑的位階明顯。由於李家祖籍福建詔安,因此大宅在許多地方都表現出客家特徵。
這裡最精彩的木雕裝飾集中在中軸線上,從外庭進入,首先來到門廳前的凹壽,這是個可供躲雨的凹縮空間,其左右兩側棟架的看隨上,分別刻有琴、棋、書、畫,瓜筒上方飾有如意,其他如員光、束隨等部件也都雕滿了花花草草。
為了挑高屋頂,門廳棟架採「三通五瓜」的抬樑形式,所謂「三通」指的是三根橫構架的通樑,「五瓜」則是五個固定支撐住通樑的金瓜,而瓜筒上又伸出五爪環過樑底,雕飾之華麗比起凹壽有增無減。
這樣的華麗一直延伸到奉祀祖先牌位的主廳堂,除了棟架外,門扉上的雕飾也別有意涵,像是葫蘆和鐵拐表示與主人同宗的八仙李鐵拐,戟與磬諧音吉慶,靈芝象徵靈氣,雙犀角用來避邪,蕉葉和麈尾則意指招攬雅士。從前人的聯想能力,真的很豐富。
中軸線外的其他區域是李家族人的生活空間,裝飾上就不再那般講究,開放參觀的房廳包括廚房、父母房和護龍之間幾個起著採光、通風和聚水功用的天井。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於2015年正式成立,將10棟具有歷史意義的特色建築重新整修,作為展覽空間開放讓民眾參觀。壹號館位於中正公園旁,是一棟建於1920年代的日式平房,最初作為大嵙崁小學校的校長宿舍,光復後轉為大溪初中教師的住所。在這裡可以欣賞從前日式宿舍的格局結構,展示主題以本地歷史記憶為主,是生態博物館的概念資訊站。
不遠處是建於1923年的大溪公會堂,最初是提供民眾集會活動的場所,後來變成日本貴族來到大溪的休息之處。蔣介石撤退到台灣時,第一個晚上就是在這裡度過的。由是之故,公會堂旁的日式附屬建築便被拆掉,用來改建為他的行館。目前這兩棟建築都被用來作藝文展示。
與蔣公行館毗鄰的武德殿,是日本警察練習劍道與柔道的道場,為日本傳統的入母社殿式建築。日本人在台灣興建了70幾座武德殿,光復之後大多被拆毀,只有大溪這座保存完好,目前作為木藝展示的特展空間,定期會有不同主題的展覽陳列。
一旁的四連棟是建於1937年的大溪郡役所警察宿舍,光復後維持原來用途,只是加建了水泥房舍及圍牆。目前這裡是木藝博物館的常設展廳,展出大溪人的生活與歷史,想了解大溪的古往今來,這裡是最理想的去處。
一街之隔的藝師館與四連棟後方的工藝交流館,分別是日治時期大溪郡役所的單身警察宿舍與郡守官邸,前者現今以木職人為主題定期換展,後者著重在生活工藝的應用及體驗,並提供國內外生活工藝交流的場合。
除了公有館外,木藝生態博物館還有將近二十間街角館,包括黃日香故事館、蘭室、中和旅社、協盛木器、櫻桃音樂館等,這些是由民間經營的展示空間,透過各商家的私藏文物、生活經驗與家族故事,向遊客娓娓道來這段豐富多彩的歷史。
最後,范老師帶我們拜訪了一位木工師傅,讓我們旁觀他工作時的模樣,看他熟練地操持著手邊工具,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可是當需要尺規丈量時,卻又顯現得一絲不苟。
隨著木塊漸漸有了形體,感覺就彷彿皮諾丘被賦予了生命般,可是當我們看到師傅專注眼神中隱含的溫柔,才驚覺原來他才是被灌注生命的人。師傅與木材的生命都因為對方而圓滿,這就是我對大溪最後的印象。
齋明寺
add 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街153號
tel 03-380-1426#203~205
time 每日9:00~17:00
web jms.ddm.org.tw
FB 法鼓山齋明寺
李騰芳古宅
add 桃園市大溪區月眉路34號
tel 03-388-8600
time 9:30~17:00,週一休館。
price 免費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tel 03-388-8600
time 09:30~17:00,週一休館(最後入館時間16:45)。
price 免費
web wem.tycg.gov.tw
FB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