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原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
在悠揚的史詩吟唱中,跟著泰雅族的祖先翻山越嶺,在綺麗的畫作色彩裡,伴隨藝術家的夢想翩翩起舞;和部落裡的族人們一同編織、耕種,學習與大自然共生互利的生存哲學,在耆老們的帶領下尋訪獵徑、參與祭典,學習人與人之間互相分享的相處道理。來一趟泰雅部落,你可以學會很多事,說不定也會改變很多想法。
如果說山川河谷形塑了北橫的自然地貌,那麼北橫的人文景觀便是得自於各大大小小的泰雅部落,因為在整個桃園市復興區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是泰雅族人,來到這裡,如果不能對泰雅族的文化傳統有所認識,所帶走的回憶便只是停留在視覺表面。
為了這趟採訪,我們拜訪了泰雅史詩吟唱的保存者林明福與林恩成父子、駐地藝術家米路哈勇、推廣部落文化不遺餘力的原民局高美惠科長與介壽國小的宋美麗校長,在他們的引路下,部落原本神祕的面紗漸漸揭去,展開在眼前的是一群善良純樸的人們,與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可愛的土地上。
吟唱聲中,神遊泰雅祖先遷徙之路
那是間尋常人家的小客廳,我拿起手機,錄著一段曲折悠揚的吟唱,吟唱的字詞我一句也不懂,但光是那聲調的抑揚頓挫,就足以帶人進入古老的情境。吟唱這段泰雅史詩的是林恩成先生。
他的泰雅名字 Batu Watan,Batu 是他自己,Watan 是他父親,泰雅族人的名字就這樣父子相承,如同他們的文化一樣。林恩成的父親林明福,曾獲得文化部授證為「人間國寶」,身為泰雅族耆老的林老先生,熟記族人代代相傳的口述歷史與吟唱史詩,而林恩成克紹箕裘,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現在傳到了他的手上。
史詩內容是關於泰雅族人遷徙的歷史。泰雅族原鄉 Sbayan 位於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的瑞岩部落,根據傳說,泰雅族的祖先誕生自山上的一塊巨石,當時從裂石中走出兩男一女,其中一位男性看到外面的世界遍地草莽野獸,便又走回石中,而剩下的一男一女則希望像山裡的動物般繁衍後代,卻苦而不得其法,直到某天一隻蒼蠅停在女性赤裸的私處上,男人看到,彷彿天神指引,於是泰雅族便從此繁衍生息。
大約數百年前,泰雅族群人口飽和,小小的土地已無法供養龐大的部落,領袖們商議的結果,決定向外遷徙。由於部落南方已有布農族、鄒族等部族居住,因此他們便往北部發展。第一波探勘由 KmButa 率領,他順著溪流越過福壽山,下到梨山和環山,經過思源埡口抵達蘭陽溪源頭,再登上雪山來到塔克金溪一帶,又沿著溪水行經秀巒溪與玉峰溪,前往三光溪流域。
當時他的足跡甚至順著大漢溪而下,最遠抵達今日的艋舺。KmButa 回到部落後,經過數年籌備,終於在另一位領袖 Cibula 的率領下,展開這段史詩級的大遷徙。他們每到一塊適合生活的地方,便留下幾支家族定居,包括現在的司馬庫斯、玉峰、大同、三光、雪霧鬧、高坡、羅浮、霞雲、義興、三民、烏來、溪口等部落,都是那次大遷徙的族群後代,至於 Cibula 的家族,最後則是在頭角(即今長興部落)落腳。
由於古時部落沒有文字,族人們於是以詩歌吟唱的方式將這段遷徙過程記錄下來,代代口耳相傳,而這首詩歌也說明了為何泰雅族人在北台灣擁有如此廣大的分布範圍。林恩成回憶起有次父親在宜蘭南澳唱起這首詩歌,當地耆老立刻哽咽含淚,因為這是他孩童時代父兄經常吟唱的歌曲。
因為日本統治者禁絕傳唱,在部落中逐漸失傳,沒想到在大半個世紀過後還能重聞此音,心中感慨興奮、五味雜陳。而當他與林明福先生對唱時,詩中所有名字都相吻合,印證了詩歌敘述的真實性,也喚醒所有泰雅族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色塊繽紛,感受原民藝術家的豐沛創造力
在角板山台7線與中正路口的萊爾富對面,可以看到一輛彩繪繽紛的廢棄鐵牛車,從那個巷子口走進去,一棟畫上彩繪牆面的舊教堂立刻引人目光,那裡便是駐地藝術家米路哈勇的工作室。
米路哈勇對我來說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自從開始在北橫採訪以來,米路就不斷地用色彩豐富的意象強化他在我腦海中留下的印象。在巴陵吊橋兩側的隧道裡有他的作品,羅浮泰雅故事公園的設計也是他的創作,走在北橫沿線,只要路邊看到壁畫彩繪,十有八九都是出自米路之手。
米路的畫作用色明亮鮮快,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接近繪本漫畫的小品,處處展現童趣,另一是以色塊敘事的純藝術作品,頗有立體派的意境。內容則大多是在描繪泰雅族人的傳統生活,例如以魚筌捕魚,或是在山中狩獵等。
米路說,這些泰雅印象來自他的童年記憶,他指著一幅漫畫,畫中的老人用竹簍背著一名孩童,他說:「我小時候也像這樣被阿嬤揹過。」當時阿嬤臉上的刺青令他感到十分奇特,覺得該是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標記,甚至還試圖把那些花紋擦掉。不過就是這些記憶,練就出米路獨特的洞察眼光,以及充滿畫面的想像能力。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快,孩子接觸的都是跳動快速的3C 產品,」米路說:「快到我們沒辦法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周遭的真實世界,這樣很難對萬物有深刻的體會。」多年前米路毅然辭掉工作,回到山上專心投入繪畫,也是為了找回緩慢的步調,靜心享受生活與自己真正喜愛的事物。
而在畫作中加進大量部落元素,一方面這是米路內心追尋的過去回憶,一方面也讓他感覺到歸屬感,同時他也希望外界能透過他的作品更加認識泰雅文化,開啟另一種觀點及視野。
目前米路除了開設工作室從事創作,也固定在當地中、小學裡推廣藝術教育,他更與其他不同類型的藝術家在工作室輪流舉辦各種課程,邀請當地居民與外地遊客前去體驗創作的樂趣。
米路的夢想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將藝術的種子播撒進人們的生活裡,同時也為藝術本身尋找出更貼近時代的出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米路哈勇真能將角板山發展成泰雅原鄉裡的藝術村。
走訪部落,深度體驗泰雅族人文化
若想再多認識泰雅族的社會與文化,位於角板山復興區圖書館後方的歷史文化館,是個很好的起點。館內針對歷史、聚落、人口、產業、科技、教育、政治,乃至建築類型、音樂舞蹈等各個面向,都有極為豐富的圖文介紹。裡頭甚至還有一間以竹子搭建的泰雅家屋,擺設各種日常使用的漁獵工具,讓遊客得以一探泰雅族人傳統的生活空間。
至於大溪的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展示空間,會館中的三間展覽室與一道藝文迴廊,展出內容以原民藝術家的個人創作為主,大約每三個多月會重新策展一次。
原民藝術家們將變化多姿的線條色彩灌注在作品內,處處展現出強烈而豐富的情感,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這些創作許多都具有國際級的參展水準,然而在大溪卻能不用花一毛錢便能參觀欣賞,令人著實感到驚豔。
不過泰雅族的傳統面貌多元,有些文化底蘊的東西不是光靠平面解說就能體會清楚,你必須得親自走訪部落,與族人面對面接觸,透過展演、體驗等活動行程,才能深入了解族人傳承自祖先的智慧。
為了讓民眾認識北橫泰雅部落文化,桃園市政府民族行政局特別舉辦「部落山水輕旅行活動」,安排多條不同的部落體驗之旅,行程範圍涵蓋大溪、角板山、羅浮及巴陵等區域部落,有的帶領遊客體驗射箭、佈置獵徑等獵人生活。
有的教導遊客編織圖騰、吹奏口簧琴、搗麻糬等傳統技藝,有的和遊客大玩實境解謎遊戲,再搭配周遭景點與原住民風味大餐,完成一天的充實行程。透過這樣的方式,遊客不但玩得過癮,也能對原民文化有更全面且正確的認識,破除以往失真的刻板印象。
如果是人數超過20人的團體,還有另外一種玩法。復興山區的三民國小、介壽國中、介壽國小、義盛國小、奎輝國小、光華國小等6所學校,為了讓外界能夠看見泰雅原鄉,聯合製作了一本「漫步台七讀泰雅」的微旅行手冊,手冊中規劃了一系列課程,邀請遊客前來原鄉「遊學」。
有一百一十多年校史的介壽國小為例,他們除了能帶領遊客遊逛角板山外,也會聘請老師教導遊客將泰雅族菱形的祖靈之眼編織成串珠手環。至於其他學校,也有設計編製竹籃、釀小米醋、製作泰雅小點心等課程,有興趣的團體可以直接和這些學校聯絡,他們便會安排行程細節。
另一處熱門的體驗地點是在羅浮的泰雅小米園區,這座園區當初成立的初衷,是因為小米是泰雅族的傳統食糧,泰雅族的祭典文化都是圍繞著小米耕種而運轉,包括1月的開墾季、2月的播種祭、6月的摘穗祭與收穫季、9月的感恩祭等,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族人紛紛改種稻米,不但小米產量日益減少,連帶祭典文化也逐漸消失。
「阿美族有豐年祭,賽夏族也有矮靈季,可是我們泰雅族的祭典卻不見了。所以我們要把小米給種回來,這樣泰雅族的祭典也才會延續下去。」當時為我們導覽的 Yahu 如是說。
這裡小米的種源來自宜蘭與司馬庫斯,由於是用最古老的方式播種,因此一年只有一次收穫,而在休耕期間則是種植花卉養地。另外在小米田的附近還有一座有機農場,栽種黑豆、紅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
散客來到這裡,可以參觀小米田旁的那幾棟泰雅傳統建築,包括豬舍、穀倉與瞭望塔,園區裡的人員也會進行簡單的導覽解說。但若是15人以上的團體,就能預約各式各樣的體驗活動,像是在獵徑上佈置陷阱、在農場裡動手耕耘等。
同時這裡也有教導遊客如何釀造小米酒、製作小米串飾手鍊、編織卡片等較靜態的 DIY 課程,做好的成品都可以讓遊客帶回家做紀念。當然,一年當中的五個重要祭典,除了族內長老的祈禱儀式外,其他都開放讓遊客共襄盛舉,是外地人們了解泰雅文化的絕佳機會。
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高美惠科長
porfile 高科長其實是排灣族人,嫁來桃園後在復興鄉公所擔任科員,並曾當上復興區圖書館及歷史文化館的首任館長。桃園市升格後,她進入原住民族行政局,接下產業發展科科長的重責大任。多年來的深耕經營,現在桃園市各原住民部落無論在教育文化還是生活產業上,都已慢慢步上軌道。而最讓高科長感到欣慰的,是原民政策在市政上已不再是邊緣單位,看到越來越多公共資源投入協助原民部落的環境發展,讓她獲得更多為鄉土服務的動能。
桃園市復興區介壽國民小學 宋美麗校長
porfile 宋校長是復興區泰雅部落的在地族人,父親曾當過三任羅浮村村長,良好的家教環境,讓宋校長從小就懂得付出並幫助他人。熱愛閱讀的她回憶起童年,最喜歡的就是在戶外讀書與寫作業,她用石頭當成桌子,累了就抬頭看看大自然,欣賞天上的日月星辰,從而培養出豐富的想像力。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宋校長要將家鄉的美好傳達給世人知道,也希望世人對泰雅文化與部落現況能有正確認知,這是宋校長賦予自己的使命。
米路哈勇工作室
tel 03-382-2628
FB 米路哈勇
復興區歷史文化館
add 桃園市復興區中正路168號之2
tel 03-382-2277
time 週三至週日08:00~17:00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add 桃園市大溪區員林路一段29巷101號
tel 03-389-5039
time 週二至週日08:00~17:00
FB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泰雅小米園區
add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4鄰94號
tel 0976-450-313
FB 泰雅小米園區
峽谷曲流,讚嘆北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順著蜿蜒的道路前進,從平地一路開進山林,沿途所見,盡是連綿層疊的山巒、曲折壯麗的峽谷、仙秀靈動的瀑布、熱氣氤氳的溫泉,台灣豐富多變的地貌景觀與自然生態,在這條公路兩旁得到最完整的表現機會。身處於斯,我們何須妄自菲薄?因為我們生長的故鄉,就是這麼美麗的地方。
北橫的美,美得這樣有意境,美得這樣有畫面,美得這樣教人印象深刻,大漢溪等各個大小溪流絕對功不可沒,因為她們除了為我們呈現美麗的溪谷河床,其切割及侵蝕作用也造就出一條條險峻深邃的峽谷,和一道道氣勢磅礡的瀑布。
我們特別請來地質專家許民陽教授來為我們帶路,在他的解說之下,我們又重新認識了北橫沿線風景,原來許多美得令人屏息的景色一直都在那裡,只是遊客往往急於抵達目的地,於是輕易忽略這些值得佇足的美。
從地球科學的角度,見證造物主的千古創作
台灣雖然是個面積不大的小島,但地質與地貌的多樣性卻極為豐富,「除了少數幾種地貌外,台灣幾乎所有地形種類都具備了,我們有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有火山地熱地形、有近乎垂直的峽谷、有曲折蜿蜒的海岸,這些風景世上少有,絕對不會輸給日本、紐西蘭等其他島嶼國家。」許教授說。
出發之前,許教授先為我們上了一堂地質課,因為北橫的美景,很多是來自於河流的作用。他說:「河川就像大地的動脈,為所經過的土地輸送物質與養分,也為人類及其他動植物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用水。同時,河流會侵蝕、切割與搬運流經的地層,沖積成河階地形、平原與沖積扇,成為適於人類開發的居住地。」而台灣由於海拔起伏急遽,高山與海岸之間的距離沒有很遠,因此許多發源自深山的河川水流湍急,侵蝕作用特別旺盛,切割出發達的峽谷及曲流景觀。
這些地景形成之後並非一成不變,如果將數萬年的時間濃縮成一日長短,我們將驚異於地貌迅速且巨大的改變。
藝術史學家 Gombrich 在寫到達文西時曾說:「決定他的作品何時才算完成的,應該是他自己,除非他自覺滿意,否則拒絕讓他脫手。」不過大自然這位藝術家似乎比達文西還要挑剔,祂的作品從來沒有捺下最後一筆的機會,祂已經就這樣畫了幾千萬年,而且絲毫沒有停止的打算。
超越科學知識的美感體驗
北橫公路標記0公里處,就在大溪區的慈康陸橋上,因此許教授帶我們從大溪出發,作為這趟地質之旅的起點。大溪是大漢溪中下游的一處河階,大漢溪流到這裡已經平緩,早年河道尚未淤積之時,大漢溪上甚至可以航行大船,也因得此河運之便,大溪當年才迅速發展成重要的貿易港口。
由於河階地勢平坦,又臨近水源,因此常是聚落發展之處,北橫沿線除了大溪、溪口台之外,角板山、羅浮、蘇樂、爺亨等,都是利用河階所開發的村鎮。
過了羅浮之後,山路越見狹窄,北橫的重頭好戲到了這裡便要粉墨登場。大漢溪在山區內受到硬岩控制,形成多處谷曲流,堆積坡的凸岸與侵蝕坡的凹岸此消彼長,讓河道如同飛舞的彩帶般飄逸多姿。我們在台7線29.1公里的地方停下車來,從這裡看出去的高坡峽谷是一處典型的曲流山腳,大漢溪繞過由堅硬砂岩構成的青翠山腳,形成戲劇性的 U 形髮夾彎,彷彿對著站在高處欣賞她的人們,咧開一個誇張的微笑。
類似的曲流河段在靠近巴陵大橋時達到最高潮,由於兩岸的硬岩山脊交互突出於谷內,大漢溪水流受阻,只得迂迴而行。這種地形在學術上稱為「交切山腳」,最理想的觀景點位於中巴陵的山上,因為蓊鬱的山腳狀似巨龜頭頸,而延伸出去的山峰則隆起如同龜殼,因此當地人給了她一個傳神的名字,稱之為「三龜戲水」。
除了中巴陵外,另一處可以更近距離觀賞三龜戲水的地點,是在從蘇樂前往三光部落的玉峰道路上,李白有句詩云:「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雖然這裡的衝波不若蜀道氣勢奔騰,但論起逆折的幅度卻是不遑多讓。
過了巴陵之後,我們在大漢橋停下腳步,這座橋樑雖然不比巴陵橋、羅浮橋等大橋來得出名,但鮮紅色的鋼拱橋身橫亙在周遭的蒼翠山林中,依然是北橫線上最美的風景之一。
站在橋上,一邊是三光溪的交切山腳,強烈的侵蝕力道將這裡的河谷深切為 V 字型,加上植被茂密,幾乎是深不見底。而橋的另一側是一片陡直的砂岩絕壁,絕壁上近乎垂直的層理線條,透露出巴陵地區的地質歷史,與造山作用不可思議的推擠力量。
既然提起岩層,就不能不說到榮華峭壁。在台7線34.9公里處的路旁,不但可欣賞水色秀麗的榮華水壩,還能看到巨大岩壁上一條條的層理結構,那便是地質學上有名的「插天山背斜」。
地層節理之外,岩石上的紋路也往往有其可愛之處。從羅浮轉進小烏來的興溪道路上,大約距離路口1.3公里的地方,路旁有片陡峭的山壁,若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壁面上佈滿許多印花般的紋路。這種紋路稱為「波痕」,當泥質板岩沉積時,表面被波浪或水流沖刷成流動的條紋,泥沙固結為砂岩後,這些波紋連帶被保存下來。
瀑布也是北橫路上常見的自然美景,這一帶的瀑布大多為帽岩瀑布,亦即河流侵蝕河床時,遇到突出的硬岩一時無法切割,於是由高處落下而形成。最壯觀的瀑布是在小烏來瀑布群,小烏來瀑布共分三層,中段的主瀑布落差高達50公尺,聲若雷霆,氣勢萬鈞,而臨近的龍鳳瀑布與神祕瀑布,也都各有特色。由於小烏來瀑布及其周遭一帶,已被劃為風景特定區,因此是遊客最容易親近的北橫瀑布群。
另外在台7線27公里左右的高坡,也有一個瀑布群,最下層的高坡橋瀑布在路邊就可以看得見;中層的魔鬼瀑布藏在祕林之中,幽徑幾乎已埋沒,一般人不易到達;而最上層的彩虹瀑布雖然一樣路徑難尋,但因仍然偶有人蹤,可達性要高於魔鬼瀑布。每當天氣晴朗的早晨,大約8點到10點左右,陽光投射的角度剛好足以讓瀑布的水氣折射出彩虹,彩虹瀑布的名字便是由此得來。
溫泉水滑洗凝脂,群山擁抱下的泡湯享受
復興區早在日據時代就以溫泉聞名,浸泡在野溪中的溫暖泉水裡,是當時駐地軍官的上乘享受,這裡的野溪溫泉有許多是自板岩的岩縫中流出,並向下匯入溪谷裡。
在北橫想要輕鬆、安全地泡湯,可選擇位於爺亨道路旁的爺亨溫泉。爺亨溫泉距離下巴陵大街開車只需4分鐘時間,由業者經營管理,目前擁有兩座大眾泉池和三間家庭湯屋,並建有淋浴設備、更衣室、置物櫃等基本設施。
這裡的溫泉屬於碳酸鹽的泉質,酸鹼值為7,偏中性,出水口水溫約在48度到49度之間,碳酸鹽泉的泉水摸起來滑潤柔和,具有釋放壓力、促進血液循環的多重功效。不管多麼疲憊的身軀,享受完泡湯的身心放鬆,回去之後便能一夜好眠,醒來立刻精神百倍。
近年來,北橫線上又開發出新的溫泉景點。早期羅浮附近的大漢溪河床有溫泉露頭發現,但因地形變化現已不復見。
2017年時,政府與當地居民合作鑿井,終於在地下1,000公尺深的地方找到泉脈,將溫泉引進到泰雅故事公園泡腳池提供民眾使用,目前桃園市政府有意將這個地區與鄰近的小米園區、部落結合,形塑羅浮泰雅民部落溫泉園區。
羅浮的溫泉泉質屬於屬碳酸氫鈉泉,也就是俗稱的美人湯,其泉色乳白略為透明,無臭無味,酸鹼值約在8.6左右,湧到地表時泉溫約為37度,洗後手感光滑柔細,由於富含鈉、鐵等礦物質成分,被譽為「溫泉中的溫泉」。
目前在羅浮泰雅故事公園內有6個泡腳池,還有兩座涼亭,喜愛接近自然山林的民眾可來此泡湯,順道造訪附近的小米園區、小烏來風景特定區、溪口部落等知名旅遊景點。
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許民陽教授
許教授曾出版過多本專刊及學術論文,一般人看似尋常的山石草木,在他的眼裡都能看出來龍去脈,莊子曾說「每下愈況」,意思是越細微末節的地方越能發現人世間的真理,許教授就是這樣,在我們看來靜止不動的風景,對他而言都是一齣說不完的故事。為了做這次的專題,北橫山路我們已經來來回回走了好幾遍,但在許教授的帶領下,一切都像我們第一次來時那樣的新鮮。
瑞士休閒農莊
add 桃園市復興區華陵村上巴陵中心路最頂端
tel 03-391-2136
web www.5657.com.tw/rays
FB 拉拉山瑞士農莊
塔瑪7k咖啡簡餐
add 桃園市復興區華陵里8鄰37-6號
tel 0981-606-382
FB 塔瑪7k咖啡生活館
爺亨溫泉
add 桃園市復興區爺亨24號
tel 0937-971-001
泰雅故事公園
add 桃園市復興區5鄰140號
羅浮花園咖啡廣場
add 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4鄰129號
tel 0930-209-119
FB 羅浮花園咖啡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