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稻埕行冊賞味,與閱讀
走進行冊之前,原以為會聽到很多蔣渭水的故事,這裡從前是「大安醫院」的舊址所在,也是《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台灣近代史上許多重要史實就在此地發生,於是我抱持著一股敬意而來。離開的時候,我依然帶著敬意而去,只是當中已有絕大部份來自主人夫婦,他們的故事雖沒有蔣渭水般轟轟烈烈,卻能使我感到切實的力量。
在這樣的理解下再看行冊,那種種驚奇,視覺上、味覺上、氛圍感覺上,似乎都有了更立體的角度。行冊就像本真正的書一樣,閱讀它,或能有所啟發。
「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這裡是大安醫院的舊址。」女主人 Ting 說:「當初吸引我的,是對街永樂商場的舊招牌,我開始幻想自己穿著旗袍,走在從前燈紅酒綠的延平北路上。」「我是個影像思考的人。」Ting又補充道。後來一位地方人士提醒她說,這裡可能也是當時大安醫院的一部份,主人才開始查找資料,最後在蔣渭水逝世時,五千人為他送別的「大眾葬」影片中,發現大安醫院原有三個開間,除了早已被確認為舊址的義美門市外,行冊與隔壁的檳榔店都在範圍內。
知道這個訊息後,Ting 與 Hank 立刻請設計師劉冠宏修改原本的空間設計,於是當人們走進店裡,會看到以木塊拼裝的地面如等高線般崎嶇起伏,呈現的正是從台北到蔣渭水家鄉宜蘭的地形:貫穿一樓地面的深色凹陷即為淡水河,四個角落則坐落著陽明山、觀音山等峰巒。而從天花板上垂吊的燈飾,是仿照8月夜晚的星空圖,8月是蔣渭水出生與過世的月份,星空中的蛇夫座是古希臘神話中的醫神,恰與蔣渭水的身分相符。
其實在修改設計圖之前,Ting 就決定要將一樓客廳規劃成階梯式空間,摒除傳統的座位形式,讓人想用什麼樣的姿勢休憩都悉聽尊便。「就像在公園一樣。」Ting 說:「你可以坐在淡水河邊,或是拿個軟墊倚在山腰上,想坐在哪裡,想怎麼坐,自己決定。」對 Ting 來說,這是一種自由,但自由需要駕馭,拋開習慣的框架,是每位來到行冊的客人所應持有的基本態度。
餐廳位於行冊二樓,整體佈置就像進入電影裡的平行時空,新潮與懷舊並存,既富於想像又不矯揉造作。仔細一瞧,每張餐桌其實都是刻劃歲月痕跡的舊門板,有的連門環都還留著,椅子也是從各地蒐羅而來的舊物,典雅,又帶著點滄桑的韻味。Ting 隨手拉開一張雕工精美的椅子,她說早年這種椅子很受國外歡迎,曾經大量外銷,「我時常想像它在國外去過哪些地方,擺放在哪些場合。」女主人笑著說:「現在我想對它說:你回家了!」Ting 對老物特別有感覺,深為它們背後潛藏的故事所著迷,腦中總是上演小劇場,這也是她堅持要在老房子中開店的原因。
而在這樣的空間裡,上桌的卻是融合式的西方料理。「在大稻埕吃西餐一點都不衝突啊!」Ting 說。也對,一百多年前的大稻埕是台北最洋化的地方,處處都是洋行,在這裡吃西餐的確再合理不過。主人決定開店那年,台灣爆發了食安風暴,當時 Ting 在電腦前查找資料,不知什麼樣的連結下,跳出關於「地中海飲食文化」的頁面,她發現當地人身體健康的祕訣和其飲食習慣有關,從而開始研究這項非物質世界文化遺產。
Ting 強調地中海飲食文化並不等於地中海料理,前者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飲食習慣、烹飪概念、對食材與食用油的講究等,而台灣四面環海,理應也有條件發展這樣的文化才是。除了使用來自紐西蘭的純淨橄欖油外,行冊也和究好豬等本地食材供應商合作,由主廚 Enzo 根據地中海的飲食概念,設計出匠心獨具的創意料理。
像是一道義大利家常開胃菜,在當地原是使用甜菜根或菇類,Enzo 卻替換成台灣本土的蓮藕,嚐起來清爽鮮脆,和瑞可塔起士的清香與芝麻葉微微的刺激感相得益彰。
主菜法式櫻桃鴨胸以波特酒熬煮的醬汁調味,由於醬汁略苦,佐味的竟是台灣傳統糖蔥,再搭配上新鮮無花果、風乾鳳梨與核桃粒,各種層次的味道與口感一齊綻放,彷彿嘴裡也正上演一齣東西交融的百年大戲。
蔣渭水曾寫過一篇《臨床講義》,患者是臺灣島,診斷結果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當時他開了五劑藥方,其中一帖就是圖書館。Ting 對此感到振奮,因為位於三樓的圖書館,正巧就是 Ting 對行冊所有想法的原點。
雖然因為藏在餐廳樓上,又是獨立的收費空間,經常被來此消費的客人忽略,但任誰都看得出,三樓是 Ting 最珍視的角落。在 Ting 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對她帶來不小的影響,然而其中有許多卻是負面的。她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候前往紐約學習電影,儘管心中那隻黑狗緊咬不放,她還是決定勇敢挖掘自己的內心,就像治療傷口,若不把膿瘡清除乾淨,永遠都無法真正癒合。在那段時間裡,大量閱讀與觀看電影對她幫助極大,藉由他人的故事與內心世界,使她得以確信自己的存在,尤其是泰戈爾那首《倦旅的家》,今日更是被她開宗明義地印在菜單上。
從低潮中重新站起的 Ting 比以往更加強壯,在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執著下,行冊確立其「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基調。三樓的圖書館主題為「一百種閱讀的方法」,以一座黑色的木盒子為架構貫穿整層樓面,當中切割成不同的空間,有圖書館式的工作檯,有可以看著窗外的小雅室,也有極其隱蔽的小閣樓,無論坐、臥、倚、躺,找一處最能放鬆的角落,選一種最感自在的姿勢閱讀,這是 Ting 從小冀求而不可得的獨處空間,也是她期望分享的愉悅體驗。
這裡的書都是主人夫婦的私藏,以文學、藝術為主,電影及攝影的藏書尤其豐富,另外也有一些獨立印刷的書刊擺放寄售。我非常驚訝老闆能創造出這樣一個空間,畢竟這是需要勇氣並且付出代價的,不過相較於獲利上的犧牲可能,精神層面才是主人最在意的核心價值。「建立不難,難的是堅持。」Ting 對我說:「做決定之前我會認真想很多,因為我一開始就要做對的事情,而不是到後來再把事情做對。」這句話,我一直玩味到現在。
|未成年請勿飲酒|
行冊
add 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3號
tel 02-2558-0915
web walkingbook.tw
FB 行冊 walkingbook
note 店家不定期公休,前往前請先查看FB粉絲頁。
與台北老屋攜手重生的美味
這座三連棟三進街屋,從中間棟的鹹花生咖啡館進入,可通達中庭花園,而在花園的另一端,便是橫跨第二進三間屋的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無論是在開放感十足的鹹花生咖啡館裡歇坐,或是到有點神祕的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品嚐獨特料理,都能感受到他們與大稻埕老屋同步呼吸的悠然氛圍。
離開師大商圈的紛擾,廣受文青喜愛的鹹花生咖啡館和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在大稻埕老屋裡以2.0版重新面世。來到大稻埕後,店主特別重視與街坊鄰居之間的關係,希望打造出平易近人且延續街區元素的空間。同時,鹹花生咖啡館仍延續對新銳藝術創作的支持,在牆上懸掛多幅個性鮮明畫作。
鹹花生咖啡館
一走進鹹花生咖啡館,店內以溫潤的木質元素,搭配潔淨的白與清爽的蘋果綠色調,翻轉了以往的暗色搖滾印象。吧檯上方由柒木設計的一盞東西燈具,也刻意吊成一長排,呼應大稻埕街區給人的感覺。
鹹花生咖啡館主推各種自製自銷的甜點、鹹點及麵包,強調使用台灣小農的安全蔬菜及蛋品,並在早午餐裡加入了烤香腸、烏魚子、炸豆皮等台灣元素,飲品也使用公平貿易咖啡豆及台灣茶,充分展現出重視消費者健康及在地產業的自覺與用心。
招牌是過往就已經極受客人喜愛的經典原味肉桂捲,當然要跟著鹹花生咖啡館遷居這裡!淋上焦糖肉桂醬,並點綴法式蛋白霜的招牌經典原味肉桂捲,上桌前先烤熱的肉桂捲,口感柔軟,醬料香氣迷人且甜度剛好,讓人一嚐就念念不忘。
至於鹹花生咖啡則是來到大稻埕後才推出的飲品,咖啡裡加入了自製鹹花生醬,表面再撒上花生粉,同屬果實的咖啡和花生,味道意外的速配。
優雅孔雀小酒館
穿過充滿南洋風情的中庭花園,便來到橫跨三間屋的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創立之初是由於兩位店主深覺台灣沒有視覺及餐點都有趣的餐飲空間,因而創辦了結合印度及歐洲風情的孔雀餐酒館。
北棟為廚房空間,與中棟之間有送餐小窗口相通。中棟主要為長吧檯區,南棟則全是用餐座位,兩棟之間打通了部份牆面,原木質地的桌椅及吧檯,搭配鑲上霧面玻璃的折疊木門,讓空間洋溢古典優雅氣質。
吧檯上方用麵粉篩做成的一排高高低低燈具,是仿擬旋轉木馬來呈現大稻埕的歡樂氣氛,後方牆櫃上擺的不是常見的調酒基酒,而是店家用玻璃甕盛裝釀製的各種水果酒,十分有趣。
一開始,店主除了在空間裡融入藝術及音樂元素外,也重視料理的美味度。後來,他們慢慢意識到食材的重要性,而有了現今的種種堅持,除了廣用台灣在地的安全食材外,就連海鮮也挑選較不會影響海洋生態、較少有重金屬污染,且捕捉方式人道的中階魚種。
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的菜單隨季節更換調整,行政主廚 Angle 表示,他們會結合台灣在地食材及西式料理技巧來研發新菜色,每次著重的地方都不同,可能是顏色、質地或口感等等,沒有固定的原則。
市場海鮮與蕃茄牡蠣燉飯是以廣島牡蠣和蕃茄為基底,搭配馬祖淡菜、基隆小捲、野生蛤蜊、日本干貝,濃郁的牡蠣甜味讓燉飯充滿了海潮香。嫩羔羊肩排則以台灣的桑椹來取代國外常見的藍莓,再以薄荷紫蘇增添清新風味,同時搭佐優格醬,可一次品嚐到多重滋味。
無論是在開放感十足的鹹花生咖啡館裡歇坐,或是到有點神祕的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品嚐獨特料理,都能感受到他們與大稻埕老屋同步呼吸的悠然氛圍。
│未成年請勿飲酒│
鹹花生 Salt Peanuts
add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97號一進
tel 02-2557-8809
time 10:15~18:00
FB 鹹花生Salt Peanuts
孔雀歐亞料理餐酒館
add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97號二進
tel 02-2557-9629
time 週日至週一、週三至週四11:30~22:30,週五至週六11:30~0:00,週二公休。
FB 孔雀Peacock Bistro 歐亞料理餐酒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