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er luxe 奢遊 祕旅

尋訪莎韻傳說,健行宜蘭南澳古道

2018-06-29 19:00
text 蒙金蘭/photo 張晉瑞

位於南澳山林深處的南澳古道,雖然古蹟已所剩無幾,但是人跡罕至、原始生態豐富完善、綠蔭蔽天,終點又可以親近清澈冰涼的溪水,是很棒的健行路線,適合大自然愛好者前往一探。

從宜蘭一路向南,終於在蘇花改公路上看到抵達「南澳鄉」的標示,沒想到進入57號鄉道之後,還行駛了將近半個鐘頭,才終於抵達南澳古道的入口。

不過入口附近並沒有適合停車的平台空間,如果自行開車前來,車子必須停在距離大約30分鐘腳程的遠處,所以想要探訪南澳古道,最理想的方式是請南澳生態旅遊聯盟幫忙安排好行程、導覽,甚至預約好餐食,最是方便省事。

遠離人群的山林幽徑

數百年前,一些原本居住在台灣中部地區的泰雅族人向北遷徙,其中部份甚至翻越南湖大山,進入台灣的東部,地處宜蘭縣最南端的南澳鄉因此成了泰雅族部落先後落腳、相繼定居的地區。而南澳古道就是當年的遷徙路徑,也是後來日治時期的警用理番道路。

古道隨著歷史湮沒在蔓生的叢林中,直到大約2011年左右,經羅東林區管理處修建後才又重新迎接人們的足跡。目前開放的路段,只有最前端的3.8公里,據說早年沿途散落著十多個部落,現在唯獨大自然伴隨著些許歷史痕跡,躺在時間的河流裡。

古道入口處利用堆疊的石塊和木頭建了一座意象,頗具泰雅族的風情,此處日治時期曾經是旃檀駐在所的所在地,因為建築已消逝,看不到任何遺跡,唯有藉遙想憑弔一番。

從這裡邁開腳步,路徑相當狹窄,兩旁叢生的野草幾乎覆蓋道路,讓我有些忐忑不安,再加上有條山泉水剛好順著路徑滑下來,一開始的路並不好走。

令我擔心是不是錯估了這條步道的難度?是不是穿錯鞋?裝備是否不足?幸好過了這小段路後,流水不見了、路也回復平順,才又鼓起勇氣繼續前進。

原始動植物生氣蓬勃

對於喜好接近大自然的人來說,這是一條很棒的健行路線,因為遊客稀少,得以維持非常原始的狀態,草木長得異常茂盛,一路上豐富的植物生態此起彼落,尤其是種類繁多的蕨類,包括芒萁、腎蕨、山蘇、筆筒樹等,生氣盎然。

好幾次看到眼前一整片石壁上長滿同一種蕨類,迎風微微飄動彷彿一頭梳剪整齊的頭髮,也好像人們算好距離然後一株一株種上去的,煞是好看,充分展現「數大便是美」的力量。

這條古道上還有一種植物持續出現,讓人很難忽略它的存在,就是名為「水鴨腳」的秋海棠。5月開始正值花開時節,小紅花雖不特別漂亮,在萬綠叢中的古道上仍是令人愉悅的點綴。

除了植物外,這一路也有豐富的動物生態,只是絕大部份都躲藏得很好,偶爾可聽見牠們移動的窸窣聲,唯有豆娘不吝展現牠們的身影,不停翩翩飛舞為我們開路。

尋訪歷史與地質變動痕跡

南澳古道這一段幾乎沒留下什麼古蹟,最明顯的不外乎兩座必經的吊橋,正好也適合作為計算路程的地標。

站在一號吊橋上,望向南澳南溪的下游方向,會發現不遠處還有一座荒廢的吊橋,其實那才是屬於日治時期真正的古蹟,只是已經不堪使用,才又搭建目前這座吊橋維繫古道的暢通。

即將抵達古道終點前,會經過一個下方凹陷的石壁,形成剛好讓人們可以通過的通道,這是地層變動過程中,因為不同岩層承受擠壓作用產生摺皺,所造成的奇特景觀,也是台灣地質的現成教材。

過了凹陷的石壁之後,差不多抵達步道的終點,這一帶布滿許多巨大的石頭,巨石下方就是旅程一路相隨的南澳南溪。此時不妨脫下鞋襪,到清澈的溪流裡消消暑氣,再準備順著原路返回世俗塵囂中。

順遊:部落的交誼廳,莎韻廚房

莎韻廚房坐落在地處偏北的金岳村,屬於「南澳生態旅遊聯盟」的一部分,彩繪得繽紛可愛的建築本身與其說它是一間「餐廳」,不如說它是「交誼廳」。

平日裡村民們喜歡坐在這裡吃飯、聊天,一旦當天有遊客預約要前來用餐,部落裡的女士們便會齊聚一堂,分工合作端出一道道風味佳餚。

由於南澳是段木香菇和小米的故鄉,所以這兩項特產成為餐桌上重要的主角;而當地原住民擅長利用三角石烹飪,所以莎韻廚房的戶外也搭了一座三角石的燒烤區。

此外,可別小看散落在村裡路旁的野草地,它們可是天然野菜自在生長的園地,馬告、刺蔥、龍葵、昭和葉…不同季節輪流生長,讓廚房裡的食材永遠不虞匱乏。

本著泰雅族男獵女織的傳統,莎韻廚房是女士們的天下,她們經常聚在一起鑽研新菜色,讓唾手可得的食材一直不斷變出新花樣。

像是頗受歡迎的香菇獅子頭,豬肉餡裡加了馬告與刺蔥,然後鑲在段木香菇裡蒸熟,多層次的香氣和口感令人難忘。

昔日當地原住民習慣用鹽巴醃豬肉生食,考量一般人不敢吃生肉,便把用馬告醃過的豬肉先經烤或煎,再加小米成為小米烤肉,也是別的地方難得吃到的菜色。

還有芥末涼拌龍葵、炸昭和葉、馬告高麗菜、百香南瓜醬等,每一道都是教人垂涎三尺的難忘滋味。古道健行之餘,想試試莎韻廚房的手藝,別忘了事先預約。

時代悲歌,莎韻紀念碑

在南澳古道上,有塊「莎韻的故事」解說牌,實際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後,又有點不知道該感動,還是該感嘆。原來在日治末期一位名叫莎韻的女學生,好心要送老師回日本去從軍,不幸卻遇到暴風雨跌落橋下,就此溺斃。

在當時日本政府的立場,刻意立碑表揚少女的勇敢與「忠心」,但日本戰敗後,在國民政府的眼中這並非值得表揚的事蹟,一切只能說政治的操控真的令百姓無所適從。無論如何,這座矗立路旁的紀念碑的確是日治時期的古蹟。

紀念傳說,莎韻之鐘

莎韻的故事發展到後來,成為好幾則浪漫的傳說,不但曾經化作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曾被拍成電影。時至今日,歌曲和電影都逐漸被人們淡忘,比較具體的只剩位於金岳村口的莎韻之鐘。

這座有著日式鳥居庇護的涼亭,就位在蘇花公路道旁,不失為旅客路過時短暫休憩的好地方。

古道入口的部落,金洋部落

金洋部落位在宜蘭57號鄉道的起點附近,是最靠近南澳古道入口的部落,也是泰雅族人從台灣中部越過中央山脈而來,最後完成遷徙的部落。

金洋部落裡道路整齊寬廣,居民因為先來後到的族群差異,大致以金洋國小為界,分成東側的上部落和西側的下部落,站在前往古道的產業道路旁,可以清楚俯瞰整個寧靜祥和的村落。

漁獲交易現場,朝陽漁港

每天下午3點半左右,許多南澳當地居民都會聚集在朝陽漁港旁,翹首等待漁船回航,此時漁船載回滿滿的漁獲,保證個個活蹦亂跳、又新鮮又便宜。

在買方賣方嫻熟交易的過程中,漁獲很快就會賣完,如果遲到個十幾分鐘,很可能只有望著空船興嘆。漁船回航的時間每天不一定,通常天氣越好越早結市,天候狀況不佳可能得等到午後4點半以後。

南澳古道
profile 南澳生態旅遊聯盟是由宜蘭南澳的東岳部落、金岳部落、朝陽社區、金洋卡浪馬固工作室等聯合組成的旅遊推廣單位,藉由整合當地的生態、人文與社區產業等資源,提供旅遊諮詢、推出客製化的旅遊行程等。
tel 03-998-6395
web www.nanaotravel.com.tw
FB Aynomi愛南澳
access 蘇花公路經南澳武塔村右轉接宜57鄉道西行,經金洋村抵宜57鄉道0K處,續行產業道路約4公里可達登山口。
note 南澳古道雖然大致上不算難走,但因為通道狹窄,旁邊就是溪谷,建議拍照時要停下腳步注意安全,以免不慎跌落。

羅東林管處
tel 03-954-5114
web luodong.forest.gov.tw

莎韻廚房 
add
宜蘭縣南澳鄉金岳路12
tel  03-998-4313
FB 金岳莎韻部落廚房 Sayun Kitchen

延伸閱讀

2022走春提案!拍出風景美照留好印象

2022-01-16 09:00:00

防疫不宅、軟肉不生!避開人潮的森林旅遊,全台健行步道5+

2020-02-25 14:00:00

沐浴綠色芬多精,宜蘭翠峰湖環山步道的療癒健行

2020-01-07 19:00:00

山水零距離,夏日北橫輕旅行

2018-05-30 14:00:00

從屏東到台東,走過百年浸水營古道

2018-06-28 09:00
text Cindy Lee/photo 王辰志

浸水營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的水底寮,東至台東巴塱衛(今大武),循大樹林山(今大漢山)東、西兩條長稜而開,和緩坡度幾乎成一直線,是橫越中央山脈的最低越嶺點、最短距離,全長僅47公里,成為數百年來使用率最高、壽命最長的古道,昔日卑南人到西部交易或日本總督巡查,都只用一天就走完全程。

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痕跡

清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開始重視台灣,以「開山撫番」作為建設、開發及鞏固國防的政策,光緒3年開始整修三條崙到出水坡,光緒8年(1882)正式開闢成寬68公尺的官道,光緒10年全線完工,稱為「三條崙-卑南道」,也就是現在的浸水營古道。

古道西端的起點是屏東縣枋寮三條崙本(又稱石頭營),沿線設有歸化門營、六儀社營、大樹前營、大樹林營、出水坡營、溪底營,直到海邊的巴塱衛營。

這條道路的歷史可回溯至五百年前,原本是卑南族、排灣族聯絡東西兩岸的社路,荷蘭人殖民台灣時,見到平埔族男女胸前都掛著金鯉魚,認為台灣東部山區產金,其中一條探金路線就是浸水營古道的前身。

鄭成功攻打熱蘭遮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諾登攜家帶眷連夜逃亡,提心吊膽的3天2夜,才到達卑南族的領地巴塱衛社。卑南王比那賴威震台灣東部和南部各族的年代,卑南人至西部通商、西部各社向卑南王進貢都取道於此,道光年間,受漢人壓迫的平埔、西拉雅和馬卡道族也是走過浸水營古道,趕著板輪牛車移民至東部。

光緒20年甲午戰爭以前,「三條崙-卑南道」是東西部行旅往來的熱鬧道路,東部運送牛隻到西部販售、傳教士乘轎到卑南地區傳教、清朝官員赴任都要踏上這一條路,未滿3歲的胡適也曾被媽媽抱在懷裡,乘坐簡陋「番轎」顛簸多日,前往台東與父親胡傳相會。

日治時代,6度整修古道,不但具備理番功能,也是電報及郵遞的重要路線,總督巡行全島、日本知名學者進行人文與自然的學術調查、登山健行活動都是古道上的故事。

日治末期南迴公路通車,古道失去主要官道的功能,然而一般民眾買不起昂貴的車票,直到民國五○年代後期,浸水營古道仍然是庶民東西往來的主要道路。民國57年,國防部在大漢山頂建雷達站,開闢大漢林道作為軍用道路,古道西段被車道截斷,東段也因軍事管制而日漸荒廢,只有軍隊步兵跑山訓練時使用。

古道被遺忘在南台灣蔓生的植物間,直到民國81年古道專家楊南郡和徐如林著手探勘調查,才讓浸水營古道重見天日,現在的「浸水營國家步道」為民國94年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重新整修,屬於浸水營古道的東段,以大漢林道23.5公里處為起點,台東姑仔崙吊橋為終點,全長15.4公里。

林務局在路面下埋暗管加速排水,地面適當距離鋪設橫木引導水流,原本泥濘的路面變得乾硬好走,由西向東大多為平緩下坡,路徑明顯,蘊含豐富動植物生態。

沿途經過清代營盤、日警駐在所、排灣族部落和木炭窯的遺址,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在古道上留下的痕跡,浸水營古道如同有機體,隨著時間遞嬗和自然天候而改變路徑,因為不斷被使用而生生不息。

進入生態寶庫,從屏東走到台東

中央山脈東西兩側氣流在大漢山脈交匯,又位處冬夏季風氣流輻合帶,浸水營古道平均年雨量高達5,200公釐,海拔高差達1,200公尺,兼具熱帶雨林及雲霧帶森林的特性,溫暖潮濕的環境造就生物多樣性,光是蕨類就有兩百多種,更有珍貴的保育類台灣穗花杉,堪稱台灣生態寶庫。

古道入口到州廳界之間,地貌是力里溪源流區的老年期地形,地形平緩且林下堆積大量腐葉,容易積水,鬱鬱蔥蔥的密林遮天蔽日,山蘇攀附大樹在半空中生長,高大的台灣桫欏和筆筒樹佔領天空。

台灣樹蕨鋪成綠毯,有活化石之稱的南洋桫欏為了爭取陽光而彎曲樹幹,像舞姿曼妙的女郎,長年雨霧羅織一個奇異的蕨類幻境,最符合「浸水營」名稱特色。

偶爾行經樹林破口,大冠鳩和熊鷹乘著上升氣流盤旋,叫聲響徹山林,天氣好的時候,南邊大漢山可清楚看到山頂雷達站,向北眺望排灣族的聖山北大武,雄偉岩塊矗立天際。

州廳界是古道上翻越中央山脈的越嶺點,位於大漢山與姑仔崙山之間的鞍部。跨過州廳界太表從屏東進入台東茶茶牙頓溪流域,從屏東走到台東,聽起來不可思議,其實從登山口下車後也不過步行2.5公里。

浸水營事件

州廳界以後,古道開始下坡,沒多久就抵達浸水營駐在所遺址,清光緒8年就在此設立大樹林營盤址,光緒20年改名浸水營,日治時期新設日警駐在所,現在只留下寬大的平台地基和石砌駁坎,訴說大正3年(1914)發生的浸水營事件。

當時的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下令收繳原住民槍枝,對排灣族而言,獵槍是自保和打獵的重要工具,力里社原本就彪悍而不滿日本人統治欺壓,接到命令後更是群情激憤,力里社眾佯裝打獵後再繳出槍枝,實則趁凌晨襲擊防禦弱的浸水營駐在所。

抗警行動鼓舞了南部排灣族同仇敵愾之心,浸水營道路東西沿線部落紛紛起身反抗,延燒5個月的戰火蔓延南台灣,逼得台灣總督從中、北部調派近兩千名警力和砲隊,還得低頭請求海軍艦隊支援,從枋寮灣開砲,射向排灣族躲藏的山區。

道別血淚斑斑的排灣族抗日史,到達6.3公里的觀景亭約莫中午用餐時間,這是古道全程的最佳展望點,可眺望茶茶牙頓溪谷和翠綠綿延的大漢山。

休息後繼續下行,經過幾乎無法辨認的古里保諾駐在所,就會進入彷如日本森林的柳杉林道,民國五○至六○年代執行「林相變更」政策,砍去原生樹種,全面改種柳杉,沿途見到之字形的寬敞林道,就是為了當時伐木與造林開闢的車道。

出水坡營盤及駐在所是古道東段留下最完整的遺址,光緒8年設出水坡營,曾有屯兵30人的規模,日人在原址設駐在所,一直使用到日本投降才撤除。在涼亭放下背包,走入涼亭後方不起眼的小徑,就能看到叢林間的石牆,遺址分為上下兩個區域,以斜坡道連接,下層有兩棟水泥屋基座、儲水槽和升旗台等。模仿考古學家仔細探勘,地上散落的醬油瓶、酒瓶還印有 NIPPON 字跡。

駐在所西方約100公尺的上坡處,另有出水坡神社遺址,沿古道繼續下行,排灣族部落的石板屋聚落分佈在駐在所周圍,從駐在所完善的功能和石板屋數量,不難想像當時這裏的熱鬧景況。

浸水營古道不只植物種類豐富,根據最新調查,發現至少有2,620種昆蟲,打破台灣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的昆蟲種類紀錄,此外,還能見到包括刺鼠、台灣獼猴、台灣山豬、白鼻心、麝香貓、山羌、穿山甲等台灣特有種或保育類動物。

過了出水坡遺址,路邊經常可看到拳頭大小的洞穴,洞穴外堆著新挖的濕土,這些就是穿山甲挖的洞穴,穿山甲特別膽小,喜歡在傍晚出現覓食,若能遇見必是特別幸運!

過了通往出水坡山三角點的登山口,古道兩旁逐漸出現高大的原始闊葉林和相思林,民間使用相思樹燒製木炭,為經濟來源之一,因此低海拔的古道旁常可見到木炭窯。木炭窯之後的道路忽然急速下切,進入全程最陡峭的一段路,在新姑仔崙駐在所的解說牌旁邊遍尋不著石階駁坎遺址,可能南台灣植物的生命力驚人,一段時間沒有人行,又掩藏在自然之中了。

清代溪底營盤址位於茶茶牙頓溪和姑仔崙溪匯流點的上游平台,清光緒18年,胡適的父親胡傳初到台灣,被任命為「全臺營務處總巡」,代理台灣巡撫至各地視察和勞軍,他第一次乘轎走過浸水營古道,就曾在溪底營過夜,憂慮屯兵吸食鴉片、軍紀渙散。

步道出口,大正15年的吊橋遺址僅剩橋衍,孤零零地守著先民記憶,2008年完工的姑仔崙吊橋幫助這一代的健行旅客跨越茶茶牙頓溪,吊橋前方一隻隻使用過的木杖整齊排列,傳承給下一位行者,就像浸水營古道延續五百年的故事,未完待續。

浸水營古道
access 古道東西路口均無大眾交通工具可到達,建議事先聯絡屏東枋寮的接駁車業者,於台鐵枋寮車站搭乘9人座小巴士至古道西口,並於約定時間至古道東口接送至台東大武火車站,每人平均費用約800元,或是建議參加專業生態導覽解說團隊的行程。
note 沿途無水源,請攜帶足夠飲用水。梅雨及颱風季節多雨潮濕,出發前請至林務局網站查詢古道開放狀況。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add 台東縣台東巿廣東路297
tel 089-324-121
web  taitung.forest.gov.tw

東方足跡台灣生態導覽解說團隊
tel 0986-808529
web  www.footprint.tw

延伸閱讀

鐵道上的南國風景,開箱枋寮&台東:搭乘普快車走南迴線

2022-04-06 09:00:00

南迴線|枋寮-台東旅遊攻略,穿梭在藍海與綠野間

2022-03-05 19:00:00

2022必玩!全台十大文創聚落大集合,假日拍到手軟也要去

2022-03-01 14:00:00

新型態閱讀空間!從SHARE LOUNGE 到森林系圖書館一次看

2021-08-17 0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