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馬雅古文明,攀登貝里斯天空之城
探訪貝里斯最大的馬雅城邦遺址「Caracol」,登上馬雅金字塔「天空塔」,俯瞰茂密的原始雨林,聽馬雅後裔說古道今,並一遊雨林區的壯觀瀑布群。
中美洲的「馬雅文明(Maya Civilisation)」,美洲三大古文明之一,範圍自墨西哥南部的猶加敦半島至宏都拉斯一帶。貝里斯位於馬雅古文明區,境內城邦遺址的發展時期自西元前2,000年的馬雅前古典期至16世紀西班牙殖民。貝里斯東部雨林區(Cayo District)的七座馬雅城邦遺址中,Caracol 是規模最大的一座。
由雨林旅宿 Chaa Creek 的馬雅裔嚮導 Ricky 驅車帶領,越過景觀奇異的山松山脈(Mountain Pine Ridge Forest Reserve),沿迂迴山徑抵達隱於深山老林中的馬雅遺址 Caracol。
天空之城,Caracol
「古文明大多發源於河流,猜猜看,為什麼馬雅遺址會建立在這樣的窮山僻壤?」站在 Caracol 遺址最高的馬雅金字塔「Caana(天空塔)」前,Ricky 丟出一個問題,勾起人們聽故事的好奇心。
解讀馬雅文明,必須先了解馬雅人的世界觀。馬雅人認為,世界分為上(天堂)、中(人間)、下(幽冥)三界,山是眾神的居所,洞穴則是幽冥的入口,建城於山,是為了更接近神。
認為自然萬物皆有神性的馬雅人,取自然景觀為符號,轉化在建築元素之中。馬雅金字塔即是山(witz)的轉化,其間建有宮殿、神廟,是王室成員和祭司(Shaman)的居所,並在金字塔舉行與神溝通的儀式,透過金字塔和儀式,以宣示統治的正當性和神聖性。
金字塔底下並建有墓室,是洞穴(下界)的轉化,埋葬王室成員,積存能量以鞏固王權。
位於馬雅山脈的「Caracol Mayan Ruins」,馬雅名「Ux Witz Ajaw」,意為「三山之王」,典出馬雅的創世神話《開天三石》,Caracol 是西班牙語的「蝸牛」,在考據出原名之前,這些遺址大多以其景觀特徵為名,蝸牛是形容 Caracol 城外山路的曲折。
Caracol 坐落貝里斯第一大雨林生態區 Chiquibul,毗鄰瓜地馬拉邊界,海拔高度460公尺,佔地約168平方公里。城邦發展歷史最早可溯及西元前1,200年,在古典期晚期臻至巔峰,人口曾多達12萬人以上。Caracol 目前挖掘出來的部份,是主金字塔「天空塔(Caana)」所在的三座廣場群。
天空塔(Caana)佔據城邦的制高點,坐落主廣場正北,其他三座小型建築各據三方,位置經過精密計算,為儀式演說的場合製造最大的回音效果。塔高42公尺,是貝里斯最高的馬雅建築,塔上建有四座宮殿、三座神廟,塔內墳塚百座,塗飾了白灰泥,陡峭臺階強迫攀登者俯首彎身,藉此展示神威和王權。
登上天空塔,Ricky 拿一根樹杈示範馬雅人如何找尋「神祇」,雙手緊握杈枒兩端,過了幾秒,竟看見樹杈彷彿被一種神祕的力量往下壓。「這裡是這座山頭能量最強的地方,」Ricky 解釋道:「馬雅人認為這就是神祇所在的證明,所以他們把王宮和神廟的金字塔建在這裡。」
隨著城邦規模和人口的成長,統治者的威勢日盛,必須大肆建設以彰顯權力,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人口成長代表糧食需求的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馬雅的傳統農法為火耕,砍樹燒地以種植玉米,建築塗飾的灰泥以石灰岩燒製,亦需要大量柴薪,於是大面積的森林消失,氣候改變,在古典期末期(紀元800至1,000年)造成一場長達兩百年的嚴重乾旱。
為了祈雨,人們往洞穴向雨神 Chaac 獻祭,但再多的儀式也無法帶來雨水,人們開始質疑統治者,最後終至棄城,遷往有水源的低地。旱災即是造成馬雅文明第一次衰落的主因。
「這是馬雅的一課。」Ricky 說:「從這段歷史我們學到,不能貪得無饜地榨取大自然,資源一旦耗竭,自然終將反噬文明。」為延緩全球暖化,發展綠色產業是世界趨勢,觀光即是其中一項,所以到貝里斯和中南美洲旅行,讓這些國家得以觀光收益取代砍伐雨林的林木業,是非常重要的。
穿過山林,探訪其他兩座廣場。經過了祭臺圓石、作為儀式活動之一的球賽場地、觀天象的瞭望臺、汲水池,看金字塔牆面太陽神 K’inich Ajaw 夜間化身的花豹石雕、刻了馬雅象形字和圖騰的石碑和石柱。
林間生長著馬雅的生命之樹「爪哇木棉」,筆直高聳的枝幹連結了三界,在創世神話中與開天三石一起奠基了新世。樹梢飛過貝里斯國寶的彩虹巨嘴鳥,草地上忙碌的切葉蟻高舉碎葉列隊遊行,除了死寂的塔樓建築,天地之間充滿了自然的盎然生機。
登上這座最接近天堂的高塔,俯瞰腳下一片綿延成地平線的綠,那片曾經消失的森林,在數百年後又重新覆蓋了馬雅古文明之境,巍峨的高塔城樓,道出了昔日的繁華勝極,轉瞬卻都成了雲煙過眼。
想當年的市井鼎沸,對比今日的蕭疏頹敗,令人慨嘆,卻也令人豁然開朗──其實無常才是世間定理。無常這件事,平日沒什麼存在感,在這滿眼的廢墟遺址前,竟是意外地衝擊人心。
考古出土,蘊含飽滿文化與歷史風情的馬雅石雕。
雨林的馬雅風景
自 Caracol 返回 Chaa Creek,途中再次經過「山松山脈森林生態保護區(Mountain Pine Ridge Forest Reserve)」,薄薄紅黏土層下是花崗岩斷層,是馬雅人用來製作陶器和研磨石的原料,上方密密生就一山加勒比松的原生林。
此區有數座地形壯觀的瀑布,通常會在 Caracol 遺址之後順道遊覽,或專程前來健行探險。瀑布中最著名的是數十座瀑池疊砌而成的「Rio on Pools」、中美洲最高的千呎瀑布「Hidden Valley Falls」、需下切陡峭溪谷的「Big Rock Falls」、景色清幽的「Butterfly Falls」,並有一座壯觀如大教堂的河穴「Rio Frio Cave」,也是著名的馬雅遺址。
沿道的一座小村 San Antonio Village 則有一座馬雅工藝的小展館「Sak Tunich Art Gallery」,沿山一片是馬雅雕刻家 Jose Magana 以白石灰岩打造的當代馬雅金字塔,故以 Sak Tunich(白石)為名。
Jose 出身工藝世家,自幼師從父親習石雕、木刻和製陶,建金字塔是他的童年夢想之一。「金字塔是馬雅人的信仰,信仰是認同的基礎,有了認同才能產生向心力。」Jose 說:「我想為族人創造一個凝聚信仰的象徵,保存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身為馬雅子孫的責任。」
Jose 自認扮演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保留傳統文化,留予後世。打造一座當代金字塔,同樣有著山和洞穴的隱喻,在這處活的歷史現場,為馬雅的年輕世代開設工作坊,教授傳統工藝、舞蹈和草藥知識,或舉行馬雅婚禮之類的傳統儀式。
除了文化推廣,Jose 亦不忘本職,閒暇時間致力於工藝創作。他的石雕作品十分值得收藏,黑白二色的石灰岩,雕刻了馬雅的傳統圖騰和符號,例如象徵快樂和愛的蜂鳥、代表富饒和好運的魚,以砂紙打磨後上蠟,完成一方方雕工別致、玲瓏可愛的石雕作品。
2014年,Jose 的小展館和金字塔被貝里斯政府列為「未來的古蹟」,他的馬雅文化復興計畫也頗受各界矚目。看了馬雅古文明的輝煌過去,也必須到 Jose 創作的當代金字塔,聽馬雅後裔說說充滿希望的當下和未來。
Caracol Mayan Ruins
add Chiquibil Forest Reserve, Cayo, Belize
web www.caracol.org
Sak Tunich Art Gallery
add San Antonio Village, Cayo, Belize
tel +501-650-0815
email saktunich@gmail.com
FB Sak-Tunich
The Lodge at Chaa Creek
web www.chaacreek.com
貝里斯觀光局
web www.travelbelize.org/culture
IG travelbelize
貝里斯駐臺大使館
FB Embassy of Belize ROC -Taiwan
中美洲經貿辦事處(CATO)
web www.cato.com.tw
FB 中美洲經貿辦事處 Central America Trade Office
祕魯,威風出巡的帝國騎士
低沉如美酒撞開每一粒毛細孔的引擎聲,是無數重型摩托車迷作夢也會笑的催眠曲,深諳箇中精髓且是全球摩托車旅遊公司王者的 Edelweiss Bike Tour,在經歷過三十多個春秋寒暑後,不僅事業版圖越來越大,重機旅遊路線遍及全世界五大洲,最重要的旅遊伙伴更是好得讓人無從挑剔,要騎BMW重機?有!義大利杜卡迪 Ducati 英國凱旋 Triumph,這些耳熟能詳的名門摩托車通通都是EBT的合作對象。
那麼,如果再加上有禿鷹在天空盤旋的荒涼峽谷、神秘難解的失落古文明,是不是刺激得腎上腺素拚命如泉湧般冒出?15天的南美洲冒險大長征總距離3000到3200公里,出發與終點都在智利 Arica,沿著世界最長的泛美公路賞玩祕魯美麗的海岸線,到了印加港也昭示著神秘無解的納斯卡線就在前方,唯有到了空中才能一窺它的全貌,而在接下來到天空之城馬丘比丘的500英里距離是一路暢行無阻,晚上是住進同為世界遺產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古城。
路線到這裡已經走了一半,EBT貼心的安排飛機進入亞馬遜叢林的 Tambopata,不僅讓視覺有新鮮的體驗,也讓酸痛的屁股能好好休整,之後才返回庫斯科高原直闖世界最高湖泊的的喀喀湖, 當然少不了參觀 Uros 蘆葦浮島以及世界最深的柯卡大峽谷,旅程最後是騎進白色之城阿雷基帕 Arequipa,拿杯特調 Pisco Sour 美酒欣賞落日,一鼓作氣返回Arica。
Adventure Machu Picchu(Edelweiss Bike Tour)
tel +43-5264-5690
web https://www.edelweissbike.c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