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乃瑄 ╳ 古物的時空旅行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代,很少接觸到老物。」鄧乃瑄說。在生活用品日新月異的年代,那些被珍惜使用、做工紮實精美的老件反而有著神奇魔力。
過去在台灣從事創意工作,鄧乃瑄常在閒暇時逛福和橋下市集,找尋老拍立得、黑膠唱片等。後來移居上海,眼見摩天樓逐漸填滿天際線,她卻專注低頭尋找刻劃生活痕跡的老玩意。很多在台灣被當作古董的日常物品,在老上海生活中仍舊持續使用。她說:「上海街頭還是能看到修繕工騎著三輪車到處叫賣,所以我那些亂七八糟收集的老件都可以拿去修理,修補整理的過程反而成為另一種創作。」
她在東台路古玩市場不到一坪的小舖子裡,與過去媳婦壓箱底的古布命運相遇,昔日江南婦女在後院種植棉花,親自紡紗、染色、織布,待女兒出嫁後給她們做嫁妝,代代相傳。 「這些老粗棉布非常憨厚紮實,一針一線都蘊藏特別情感,」鄧乃瑄說:「有幾次我還從布裡頭翻出媽媽塞給女兒的私房錢,藏得太深了,連女兒都沒發現。」她將古布設計成生活傢俬、零錢包與背包等,讓被遺忘的老件在新時代重獲新生。
東京下町古根千一帶,以及日暮裡的布料市場,是鄧乃瑄比起澀谷表參道更鍾愛的散步地點。在居住十年的上海,鄧乃瑄經常從豫園散步到布料市場,或者在法租界中安福路和愚園路隨意迷路,感受老屋和老上海人交織出的濃厚生活味。從古件遺留的蛛絲馬跡,發現潛藏在現代都會裡的老城舊事,在尋訪老物、和古件交流的過程中,屬於城市的生命歷程也逐漸鮮明,充滿盎然生命力。
鄧乃瑄(Nicole Teng)
資深台灣廣告人,現為藝術家及 Brut Cake 品牌創辦人。 2007年移居上海後開始接觸陶藝及古布創作,風格樸實粗獷、天馬行空且充滿溫度,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曾受 Frankfurt Ambiente 設計展、上海雙年展等國際藝術及商業單位邀約舉辦聯絡及個人展覽,品牌於台灣、上海、香港等地販售。 Brut Cake 網址:www.brutcake.com
姚銘偉 ╳ 拾遺台日之絆
台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覊絆為主題的知台知日誌《薰風》,向台灣人揭示了日治時期的台灣。關於知日,《薰風》的創辦人兼主編姚銘偉有自己的一套理解:「知日的最終目的在於知台。文化積累和歷史的發展脈絡是息息相關的,想建立台灣的主體意識,首先必須找回台灣曾被改寫的日治五十年。」
日本是距離台灣最近的國度,一直以來是備受台灣人喜愛的海外旅遊地,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之中,日本文化元素亦無處不在,然而台灣人卻不太清楚日治時期的歷史。熱愛台灣文史的姚銘偉,為了讓台灣人更了解過去曾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因而創辦《薰風》,講述充滿溫情的台日之絆。
自瑞士洛桑旅館學院留學歸國,曾於旅館精品業任職的姚銘偉,因關心故鄉高雄的老建築保存,與同好成立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從而踏上文史工作者之路。其後姚銘偉旅居京都半年,進修日語,返台後以其自京都老空間得來的靈感,保存活化高雄哈瑪星一座建於日治時期的料亭「一二三亭」,開設書店喫茶。他以策展的概念,擬定主題尋訪講者,舉辦台灣史相關講座。這些講座是為《薰風》的雛形,部份講者後來成為了雜誌的寫手。
姚銘偉認為,知日是知台的途徑,亦是啟發台灣提升美感的借鏡。故雜誌除了介紹日治台灣史的特集,亦有日本文化的專欄,為讀者提供一個知日的深度閱讀。姚銘偉分享自己旅行日本的方式──不預設到訪地點,慢步調感受日本人的日常生活。而流連在美好之際,他亦不忘思考「為什麼」──為什麼日本可以這麼美?為什麼台灣做不到?希望將旅途中所見之美帶回台灣。並進一步分析日本美學背後的信仰及思想脈絡,藉此反思如何讓台灣變得更好。
《薰風》有深度文字,亦大量使用姚銘偉和其友人收藏的老照片,作為記錄日治台灣史的文本,宛如一趟拾遺之旅,為台灣人補完歷史記憶的空白,並重新牽繫起台日的深厚覊絆。預定今年秋天出刊的第四輯即將以「京都」為題,介紹和台灣有淵源的京都地點,如祇園辻利、柳月堂、光華寮等地,帶領一個充滿台灣味的京都之旅。
姚銘偉
1978年出生於高雄市,畢業自高雄餐旅大學及瑞士洛桑旅館學院。自幼熱愛台灣文史,嗜好收藏老照片。2012年與同好共同創立保存高雄老建築的「打狗文史再興會社」;2013年搶救日治時代料亭建築「一二三亭」,設立書店喫茶;2016年成立一人新創公司「成蹊社」,創辦台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誌《薰風》,現為該刊發行人及主編,並兼任高雄市都發局老屋活化補助計畫審查委員。
薰風
web www.kunputw.com
FB 季刊薰風
場地提供 八拾捌茶 西本願寺廣場輪番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號/02-2312- 0845)